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 : 困獸之網 The Net : :


金基德 2016《困獸之網 The Net》IMDB 7.2 / Rotten Tomatoes -% / 豆瓣 7.1

抽中免費票券,嚮往金基德導演的大名,滿懷期待地趕著下班,獲得淚流滿面的離場。

---

這部電影劇情單純,意涵卻非常深遠,把國家的矛盾強壓在一個無辜的北韓漁夫身上,只因他在出海捕魚時,網子絞進了引擎把引擎燒壞了,無奈漂流而下入了南韓,明明只是個簡單的問題,一牽扯到複雜的國際情勢,一切都不再單純。

漁夫被抓去拷問逼供,負責調查的刑警因在韓戰時失去了所有親人,對北韓過分仇視,他想要抓到間諜的決心太過強烈,變成一種極端的懷疑主義,不擇手段也要達到目的;片中有非常多極其折磨人的書寫自白與反覆提問,在他精神崩潰之下誘騙他承認間諜的身份。這種事感覺在古代戲劇或是私刑場合中很常見,但連在現代的大韓民國也有如此腐敗的模式,擁有力量與國家支撐的軍警,人們總會謔稱為穿著制服的流氓,想來讓人寒毛直豎。另一方面,比起這位瘋狂的刑警,他的上層官員就務實多了,但他們的思想也十分偏激,他們認為北韓人活在地獄,卻因被洗腦而不知自身困境,他說只要他在位一天,能救一人是一人,他的夢想就是拯救所有的北韓人脫離悲慘的專制國家,然而卻完全不顧當事人的意願。

「你們沒來過朝鮮,怎麼知道我過得好不好? 」

看到漁夫為自己反駁,我想起關於北韓的一些社科書名,諸如《我們最幸福》、《這就是天堂》;我沒有看過書,但由書名和雙方對談去聯想,總覺得人類的偏見無遠弗屆。「子非魚安知魚之樂?」不同的生長環境造就了不同的人,有著千萬種樣貌與思考模式,偏偏人類卻是一群仗勢著自己淺薄的才智,喜歡獨斷定論的種族,愛將自身意見強加於人,這真是萬分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因為偏見而導致的悲劇還不夠多嗎? 卻從未見改善。

比起上述兩派信奉自身原則的刑警與官員,被分派為控管漁夫安全的保鑣振宇,可說是片中唯一一位真正視他為一個人、一個個體,來尊重與善待的人,就連漁夫的妻兒也不見得如此待他。在我看來,漁夫在不同人眼中擁有不同的身份與標籤——刑警視他為可疑且身手矯健的第八軍團出身的潛在間諜;官員視他為可憐被洗腦的北韓難民;他的妻兒視他為一家之主、是保護與照顧、養活他們的強大存在;而回到北韓,北韓官員視他為思想有疑慮的潛在脫北者;就只有振宇同志,完全不以任何具有利益或衝突的觀點來看待他,擁有悲天憫人的良知與善心,是個天使般的人。


「有光的地方,影子越暗。自由並不能保證幸福。」

電影中段是政府想讓他投誠,故意放生他到首爾最繁華的地段,打算讓他開了眼界後自主歸順。漁夫整趟旅程堅守著閉眼的原則,他說不看就不會知道,不知道就不會在嚴刑中被逼問出來,知道得越少,越能保護自己與家人;然而在蓄意製造的慌亂中,他最終還是睜開了眼,就好像看到全新的世界那樣到處觀看,不過,他思考的卻非眼前的浮華,而是為什麼在這樣自由又先進的國家之中,人們卻是如此浪費? 食物、物品,東西還好好的就成為垃圾,這在他出生的祖國是前所未見的。

在他擅自行動,幫咬舌自盡的同志傳話給女兒的過程中,他路見不平,為一位酒家女子解圍,看見在亮麗的街道之下,暗巷中掙扎求生的人們的卑微樣貌,於是了解,自由並不能保證幸福。當資本主義架空一切,成為一個社會的最高原則時,財富便決定了你的價值,更可惡的是,金錢與地位被壟斷得日益嚴重,底層的人們越來越不可能翻身。漁夫其實很有智慧,他不被物質與表象所迷惑,更能透澈地看清事物背後的真實。


「我是個有恩報恩,有仇報仇的人。」

因為傳話,漁夫再次被當作間諜嫌疑人對待,還為此掛彩,直到上級官員完全制止刑警,告訴他假使漁夫傳話的對象真的是潛在間諜,也不能把傳話人當作間諜,這是兩回事,又因兩方政府的媒體對話,終於決定讓他回國;回國前,他將自己受到對待發洩在刑警身上,更碰巧揭發那位咬舌自盡的北韓同志,拿來作為他是間諜證據的中國資料都是假造的,刑警整個人崩潰,說他的所作所為都是為了國家,但我看他是為了自己,完全弄錯報仇的方向。

回國前一晚,一些民間組織送漁夫許多禮物,他卻什麼也不拿,振宇為他換了些單價昂貴的東西成美金,最後送他女兒一個會動的熊娃娃。就這樣,漁夫回到他的那片海,划船回到他的故鄉,在被套上獎勵的花圈下被迎接回國,然而他連家都還沒踏進,又被北韓政府抓去拷問,一樣叫他默寫好幾遍已寫過的東西,還把他所獲得的娃娃電池、美金全數沒收,連他接受全新引擎的事情都拿來嚴厲羞辱,說他被物質迷惑,必須再次接受思想教育,各種情境與身在南韓時如出一轍,不過環境陽春許多,漁夫的反應則像是被訓話的軍人一般,一點自己的意見都不能有,必須完全服從命令。


「你們要開槍就開吧,我不想再被耍了。」

他像個活死人般回到家,為女兒找了電池幫娃娃裝上,隔天打算重操舊業,卻被告知不能出海,國家大概怕他趁機逃走,取消他的捕魚權,他說不捕魚他的家人怎麼會有飯吃? 於是強行航船,長官最終下令,只要他一離岸就射殺之,一天安穩日子都沒過,漁夫就這樣與世訣別。最後一幕是他的妻子一個人默默啜泣,女兒在旁邊玩著僅有的兩個熊娃娃,在家徒四壁的環境、昏黃的燈光下,小女孩對著鏡頭燦笑,結束這部沈重的電影。

---

我喜歡這部電影的相互呼應,以及呼應後所展現出來的兩國差異,在同樣的情景中,城市有何不同,政府官員的辦公室、拷問室有何不同,媒體的差異有何不同? 真的非常有趣,明明說著同樣的語言,共享同樣的文字,展示的面貌卻相當不一樣,政治的影響力是多麼深遠,在這部片中表露無疑。

關於主角的描寫,其實導演的手法也值得研究。一開始我們都會覺得他只是個平凡的漁夫,但在不斷地書寫訊問下,卻發現他不但身出特種軍團的前身第八軍團,更是裡面的佼佼者,就在大家懷疑著他到底是不是真的藏有秘密時,又覺得他應該不可能會是間諜;就我觀察,他拒絕書寫是因為他真的受夠了,如果他是間諜,面對各種狀況表現會更沈著,不但不會不小心寫出不同的內容,更不會大聲嚷嚷自己的豐功偉業。

在這之前,我看金基德導演的《一對一》看到一半,內容實在怪誕與血腥暴力,尚未觀完。兩部作品相比,發現導演喜歡讓同樣的場景不斷重複出現,消耗人們的精神;兩個國家相比對,他也沒有絕對的歌頌與絕對的批判,只在展露的同時讓人們各自評斷。雖然他作品中的角色非常渺小無力,面對強勢的國家與政府,根本無力拼搏,但在這些敘事中,我們能看到他深切的人文關懷:我們不會知道這些事是不是真實上演著,然而世事難料,什麼都有可能發生,即便「我們等統一那天再見吧! 」這句話終將消逝。我認為一個需被矯正的故事與事件,必須被社會正視與討論,如此才有可能發生改變;面對韓國如此大比例的社會寫實作品,我真的覺得台灣完全無法比擬,當我們能夠像韓國一樣,支持與讚賞本土化,台灣才有可能更好,國家才會更進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