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斯多福·諾蘭 2017《敦克爾克大行動 Dunkirk》IMDB 8.9 / Rotten Tomatoes 92% / 豆瓣 8.6
看完漫畫《風之谷》,好一陣子沒有時間與心力來消化這部作品 (跟之前《西部世界》一樣),所以一直沒有新增任何文章 (我的習慣是好好消化完才會進行下一部作品),但今天考核完心情很bad,在畫室也狂出糗,回家都卸完妝了,男友突然約看電影,正好身邊的人對這部片一致好評,我也算是諾蘭小粉,當然要進電影院朝聖一下。觀影之前,我完全不知道這部片的任何資訊,有時候,因為預告而對某部片充滿期待,反而會不如預期,最近幾部進電影院的作品我都沒有看過預告,雖然跟我想像的完全不同,但卻是出乎意料地精彩。
|一週、一日、一時|
《敦克爾克大行動》是一部由英國、法國、美國和荷蘭所合拍的戰爭電影,分類上有點麻煩,我就以第一順位的英國作為分類代表了;故事敘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由英國、比利時、加拿大和法國所組成的盟軍被德國陸軍包圍在敦克爾克的海灘上,使得英軍下令士兵們進行的一場撤退行動。
這部片是以諾蘭獨立創作的原創劇本來進行拍攝的,他在撰寫故事時,以陸地一週、海洋一日、和空中一小時,這三個角度來組成敘事;三方皆有主要演員,但演出比重均等,劇本極少有對白,相當符合在戰場上的真實遭遇,這事實就是,沒有誰是主角,在萬千面孔中大家都是同等的,大部份人只想要生存或是回家,有餘力以後才能想到更加崇高的光宗耀祖的理想,可是如果命都保不住,誰能有力氣去思考這些事呢? 這部片在這些細微之處描寫得特別真實動人,士兵們載浮載沉的心思,完全與觀眾緊密結合在一起,面對似乎永無止盡的襲擊,無能為力的人們只能自求多福或在夾縫裡逃生,如果錯過了這次機會便很有可能再也見不到明日的朝陽,投機取巧也沒有辦法,這就是戰爭殘酷又寫實的一面。
由菲昂·懷海德飾演的 (名義上的) 主角湯米,電影開始,他與自己的小隊在城市街道上閒晃,突然一陣槍林彈雨,只有他成功躲進盟軍的基地,他繼續往後走,走進一座開闊的海灘,眼前所見全是士兵;在敵軍的步步進逼下,如果這40萬大兵無法回家,將會是浩大的折損。主角在排成一列列縱隊的士兵間觀察情況,但失去了小隊的他,不屬於這裡的任何一個單位;他走向沙堆,見到一個男生正在埋葬屍體,他上前幫忙,看到他似乎正在穿那屍體所擁有的衣物。海灘突然來了一陣奇襲,兩個男生見中彈而倒臥一地的人中擔架上的傷者還有氣息,他們二話不說抬起擔架便往防波堤跑去,因為軍艦無法靠近淺灘,大船只能停靠於防波堤。
畫面轉到英國的海港,所有的民間船隻都被徵召上戰場,肩負疏散這40萬大兵的任務啟航。海上的劇情由馬克·勞倫斯所飾演的道森先生和他的兒子彼得為主要人物,彼得的好友喬治也上了船,年僅十幾歲的他們,也想為了戰爭略盡綿薄之力,而道森先生更是熟知空中的一切機械,心中懷著強烈的使命感,讓這艘小小的遊艇充滿希望、讓人肅然起敬。空中的劇情由傑克·洛登所飾演的迫降海面的飛行員,和湯姆·哈迪所飾演的油錶壞掉的飛行員為主要角色;原先是三人的戰鬥機小隊,上場就遇上敵機展開空中打鬥,與小隊長失去聯繫,油錶又壞掉,但他們還是堅守自己的崗位,戰鬥到最後一刻。
三個面向中,防波堤的劇情不停鬼打牆,主角一行人總是上了船,被襲擊,再上了船,又被襲擊,幾乎算不出一整趟撤退行動到底沉了多少船艦,情緒也在緊繃、舒緩、緊張、鬆一口氣之中不斷轉換,那種毫不間斷的情緒波動,抓緊了所有觀眾的集中力;厲害的還在後面,除了單一面向的劇情起伏,三個面向更經常錯綜交織,有時候這一邊到了舒一口氣的時候,另一邊卻還在緊要關頭,有時候這一邊還沒有明朗的下落,另一邊也遇到了新的挑戰,總之三個面向的調度充滿不確定性,緊扣心弦,在過度疲勞轟炸而不見終點的敘事中,我甚至有過這部片該不會就這樣沒有結局地結束的念頭,如果真要那樣,那絕對是一部充滿實驗性的記錄藝術片。
比較讓人印象深刻的劇情如下——海上的故事在出海後不久,便遇上一架海上墜機,他們救了席尼·墨菲所飾演的患上創傷後遺症的士兵,他因為被襲擊而充滿不安,央求遊艇調頭回家,但道森先生沒有這種打算,在一陣爭執過後,他不小心將喬治推下樓梯,頭部失血過多的喬治,在遊艇最後救出一大群沉船士兵後,尚未安頓下來,他們便告訴彼得喬治已經過世;原先認為熱血沸騰的彼得會揪住那士兵的衣領討回公道,可是在眼見沉船、受難的人民、戰場上一切無法掌控的事情以後,彼得拋下滿腔憤慨,他知道在這個瞬息萬變並生死難料的戰場上,一個人的死亡只是被量化的數據,它的重量只能由戰後,若愛他的人還在世,由他們與世人分享這件憾事,那已是最大的慈悲。
另一方面,趁亂混入高地兵團的湯米和他那位從不說話的夥伴吉布森,與其他高地兵團的人躲進一艘擱淺的船中歇息,打算等漲潮以後駛回英國,然而潮水未漲,敵方的子彈已至,船身被打出多處彈孔,即使所有人用手擋住孔洞也來不及阻止進水,為了減輕船身重量,大家咆哮著要那名從不開口的吉布森下船,他們懷疑他是德國間諜,但他實際上是法國盟軍,湯米不願意這種事情發生,可是大家對他說我們都只想要生存,非我族類無人在意,當然這場爭辯到了最後也沒有意義,船依舊沉沒,大家只能想著自己各自脫逃,就算是把吉布森當作夥伴的湯米,也無暇顧及他被勾住而隨船逝去的事實。
一群人往另一艘大船游去,結果大船也被擊沉,在充滿汽油的海水中掙扎求生,他們遇上了道森先生的那一艘船;碰巧在這之前,道森先生與彼得才救了迫降海面的飛行員柯林斯,他一直為油錶壞掉的夥伴法雷爾加油,他也不負期望擊落了敵機,但卻正好往這方向落下,一碰上海上漏油,整個海面都燒了起來,就算躲在海水裡面,為了呼吸而浮出海面便馬上被烈焰焚身,簡直是一片煉獄,要不是彼得抓緊了湯米船也往遠處駛去,主角必將命喪火海。
最後一個讓人印象深刻之處是這部電影的結尾——湯米與高地兵團的士兵艾力克斯一起逃出生天,搭上英國的火車回家;道森先生與其他數百艘民間船隻達成了他們的使命,喬治的遺體被抬出,那位顫抖的士兵雖然擔憂,卻還是毅然離去,彼得也什麼都沒說;那架終於沒油的戰鬥機不斷向前方飛去,法雷爾在一片夕陽西下的墨藍色天空中慢慢地手動拉開滑輪;火車停駛,飛機也順利降落,艾力克斯跟一旁的小孩要了報紙,讓湯米念給他聽;彼得把喬治的故事拿去報社,被刊載在報紙上;法雷爾在燒得正旺的自己那架戰鬥機夥伴面前,被一群德軍圍住;火車在一陣歡呼聲中像英雄般凱旋歸來,但湯米念畢,毫無表情地向前看了一眼,電影結束。
---
這部片真是拋開一切電影定律,沒有所謂的主角、沒有所謂的劇情,一切看起來像是一段發生在這場撤退行動中的寫實記錄,就像一部充滿美感的記錄片,攝影和道具技術的革新,讓所有的場面都像是真實無比的真槍實彈,飛行戰的翻轉鏡頭,驚險刺激有如雲霄飛車,看諾蘭的電影,總是如此暢快,因為他對於實景拍攝的堅持,讓他的作品硬冷而線條分明,雖然像是藝術片的風格,卻能依靠剪接和緊湊的配樂,把氣氛一直維持在一個熱度之上,就算很不像是商業電影,卻獲得極高評價,諾蘭真的很神啊!
這部電影透過戰爭中各樣人物的表現,描繪出戰爭的模樣,這是一場不對任何人寬容與憐憫的戰役,被逼到無路可退的時候,不是慷慨就義就是掙扎求生,沒有什麼特別的、沒有什麼不一樣,就算被當作英雄,實際上卻是踏過了多少戰友的屍體才走過來的? 電影裡面很多軍人把自己看得很低,深怕被別人所不齒、被瞧不起,沒有盡頭的戰爭,他們已經失去自身的榮耀感,恐懼俘虜了每個士兵心裡的陰暗面,就算真的打完仗,回到了家,肯定也有很多人無法戰勝害怕、自責、悲傷的情緒,一輩子受困無法向前。
電影很好看,不狗血也不煽情,只有當長官看見佔領整片海面的民用船隻駛向防波堤時,說出「I see home.」配上充滿光明的配樂,讓我忍不住撲哧一聲笑了出來以外,是一部抓得住觀眾的電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