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衛·連 1962《阿拉伯的勞倫斯 Lawrence of Arabia》IMDB 8.3 / Rotten Tomatoes 97% / 豆瓣 8.6
因為翻到MOD的經典老片區,實在是忍不住想要全數觀賞,其中《阿拉伯的勞倫斯》因為各大導演的推崇,還有之前研究《異形》前傳系列,機器人大衛非常喜歡這部電影,因而好感倍增,我默默看完了這部片長三個半小時的老電影,雖然電影進行中有些地方有點不專心,對結局感到納悶,不過後來爸爸一個人在看時,我又坐下來細心看了一次,結局時難掩內心的激動落下兩行淚,啊,真是喜歡這部電影,好多糾葛在表象的敘事之下,看得我內心糾結萬分。
|勞倫斯的成就與自我認同|
電影開頭像是一場車禍,我原對此不以為意,後來爸爸看的時候問我說勞倫斯是不是死於車禍,我才恍然大悟,原來電影先演出了一位英雄的晚年,才告訴觀眾他輝煌的過去;前幾天剛好陪爸媽一起看《教父lll》,看到最後真是不勝唏噓,一個人縱有再不凡的成就與名聲,那也不代表他的一生就是幸福快樂的,也許像我們這些小人物,可以過上一個平安順心的人生,反而才是他們想要的生活。
「我不會拉提琴,但我能讓一個小城市變成一個偉大的國家。」——希米斯特克拉斯,希臘哲學家
年輕颯爽的軍官勞倫斯,一開始並不受長官的重用與喜愛,不抱任何期望地將他派往遙遠的阿拉伯陣線,根本沒人想到他竟會帶著捷報從阿拉伯回來,他們沒有槍砲與戰車,有的只是刀劍與戰馬,沒人相信他不但擅自規劃了奇襲,更能為戰爭做出重大貢獻。勞倫斯不受上級青睞,在我看來是因為他有一個最大的特點,他不是那種受人指使才會行動的類型,他腦筋動得快,直覺更是準確,只要有一點機會他都願意去嘗試,而且他不害怕失敗,甚至有種根本不擔心會失敗的自信存在,尤其他還擁有非凡而堅定的信念,當所有人都告誡他不能去、會死、不要小看了越過沙漠的艱辛,但他不聽,偏要隻身騎回去救人,在這點上勞倫斯的堅毅是難以想像的,可是他總會擺出「沒有什麼事是注定的」一副欠扁的模樣來應對那些不看好他的人,有些人 (通常是同輩或下級) 自然會對他信服,有些人 (通常是上級或如阿拉伯的殿下) 就會將他視為眼中釘。
「勞倫斯,沙漠裡只有兩種人物可以享樂,就是貝都因人跟神,你兩者都不是,記住我的話。」
許多人都曾對天不怕地不怕的勞倫斯提出建言,但他不屈從於這些言論,他說「沙漠是個沒有船的海洋,在這片海洋中,貝都因人想去哪裡、想攻擊那裡都行。」看見勞倫斯不設限的舉動後,他們評論「那些不相信命運的人,總是要眼見為憑。」或許是因為勞倫斯沒有包袱,在他隻身返回救出困在沙漠的嘉西姆後,他和阿里軍官曾談論到自己的身世,原來他的父親是名貴族,但他自己卻是私生子,阿里說「沒有注定姓氏的人,可以自由地選擇你的家族。」當晚就將他的英軍制服燒毀,隔日換上一身象徵階級的白袍,此後,勞倫斯穿著白袍的日子遠比一般服飾要多得多。
勞倫斯在不同地區遇見許多不同的部族,他心裡描繪了一個願景,期望這些部落能夠結合,匯聚成強大的力量,但是帶頭的奧達或是王子總是帶有偏見——在越過無垠的荒漠後,他們要說服哈威塔特人和費薩爾王子的手下一起攻打土耳其人,那位每月享有土耳其人納貢的奧達答道「阿拉伯人,那是什麼部族? 」可見他們自身並沒有民族情結,因為自然環境的阻隔,部族之間的交流反而多在搶奪資源,誰先佔有了水源誰就是老大,勞倫斯以一介外人的身份打算干涉其他民族的事務,就算旁觀者看得透徹,可是從現實面著手,歷史、環境、文化等各種因素都是難以跨越的丘壑。就如討論完攻擊行動,那位勞倫斯返回沙漠救出的嘉西姆竟然殺了某個哈威塔特人,他們說理由為何並不重要,如果不照規矩處死嘉西姆,那麼這兩個部族將會成為世仇;眼看大勢在握,勞倫斯只得下定決心以公正的第三方身份跳出來執行處決,當他發現對象是嘉西姆時,他的內心萬般沈痛,「你讓他生,又讓他死,那是注定好的。」戰爭與殺人、還有隨之而來的令人心驚的快感,成為勞倫斯的某種壓力與折磨,此後,雖然他帶領多場勝利,卻不願意多傷害一個人、多流一滴血,仁慈而良善,又擁有驚世的軍事才能,也是如此勞倫斯才能以最有效率、最不花成本的方式打下多場戰事吧。
「一千個阿拉伯人,代表一千把刀子,不論日夜他們隨時待命,那代表著一千隻駱駝,代表一千包的炸藥,跟一千把的來福槍。在十三個星期內,我可以讓阿拉伯陷於混亂。」
「土耳其人不敢撤退的,阿拉伯是他們帝國的一部份,如果他們現在離開,永遠都無法回來了,不知道誰能擁有此地。」
「沒有人可以。阿拉伯現在是阿拉伯人的,反正我是那麼告訴他們的,他們是那麼想的,那就是他們戰鬥的原因。他們只有一個懷疑,我們讓他們趕走土耳其人,然後自己佔據了阿拉伯,我告訴他們那是不對的,我們對阿拉伯沒有興趣。我想知道能否以你之名告訴他們,我們對阿拉伯沒興趣。」
「當然可以。」
勞倫斯帶著捷報回到開羅,所有人都震懾於他竟能夠如此精準地洞悉情勢,立馬被任命為少校,最後再帶著諸多資源返回阿拉伯。勞倫斯毫不動搖的意志讓他成為一代傳奇,費薩爾王子也稱「在這個國家能夠為戰爭帶來勝利的人,可以得到最高的尊敬。」他的名氣甚至帶來美國記者的貼身追隨,他說「我在尋找一個英雄,尋找一個能讓我的國家參戰的人。」勞倫斯身上那種特殊的領袖氣質,在看到後段他們劫持土耳其人的火車後,勞倫斯站在火車上頭振奮軍隊的士氣,被尚存的敵軍開槍打中手臂時,不分部族全數人都為了他而跑上前去,那瞬間我終於發現原來他就像是《風之谷》的娜烏西卡,不但能夠化干戈為玉帛,還備受不同種族的愛戴。娜烏西卡在我心中是非常非常特別的一個象徵與icon,在勞倫斯身上看見她的影子,對我來說別具意義,對這部電影也多了更深的崇敬。
「你覺得這些人希望從這場戰爭裡得到什麼?」
「他們希望獲得他們的自由。我會讓他們得到自由。」
「第二個問題我要問的是,沙漠是什麼地方吸引你? 」
「它很乾淨。」
「那是個很棒的答案。」
勞倫斯持續向著讓阿拉伯人建國的目標邁進,雖然每次戰後豐收,人們會直接帶著戰利品和榮耀返家歡慶,但只要召喚,他們便會再次群聚,遵從他的號令取得勝利。無戰不敗讓勞倫斯沖昏了頭,他的過於自在給自己帶來極大的屈辱——他跟阿里打賭要扮成阿拉伯人而不被認出,卻被好男色的土耳其軍官捉住,軍官雖不知曉他的身份,勞倫斯還是因為自己金髮碧眼的模樣吃足了苦頭,在養傷期間,原先規劃的阿拉伯叛亂完全被他拋在腦後。
「阿里,這是我,這是什麼顏色? (指膚色) 這是我改不了的。」
「你說人可以變成他想成為的人,你證明了這一點。」
「但他不能隨心所欲。我只是個平凡人,我要回去跟艾倫比要一個平凡人的工作。我要做些輕鬆的事。阿里,我想我可以有一種平凡的快樂。」
「那他們呢? 帶領他們到這裡來,你不在乎他們嗎? 」
「你帶領他們,他們是你的了。相信你的人民,讓我回到我的人民身邊。」
從這裡可以看出,勞倫斯的自我認同早已與阿拉伯脫離不了關係,但他無法選擇自己的出身以及長相,這重大的打擊讓他萬念俱灰,然而回到英軍以後,卻又感到萬分地無所適從,另一方面,長年征戰在外,直到此時才聽說了英法的政治力將瓜分包含阿拉伯在內的土耳其帝國,此刻的勞倫斯對任何事情都灰心喪志,打算以私人理由請辭,將軍自然不允准,「不是很多人都注定好要成為偉人的,注定該成為偉大的人卻感到害怕,那真的是太糟糕了。」勞倫斯做了交易,他要搶在英軍之前讓阿拉伯人得到大馬士革,有許多豪傑要的不是錢,他們只要榮耀,勞倫斯答應給他們榮耀,而政治合約必須被廢止。
「在沙漠裡流乾的血,比你想像中的還多。」
最後一段有如行雲流水,劇情又非常糾結,值得讓人再三回味——最後一次征戰,勞倫斯越過一大群戰士,帶領他們前進大馬士革,然而途中遇見曾讓他受辱的土耳其人,勞倫斯沉不住怒氣,拋去了他的慈悲將對方殺個片甲不留,連那位貼身記錄的記者也這麼說道「讓我幫你這個混蛋拍張照,給那該死的報紙。」後一幕就是英軍抵達有如嘉年華會的現場。電影沒有拍出他們是如何佔領大馬士革的,鏡頭轉向自稱「阿拉伯國家議會」的會議上,所有的資產與技術單位盡數被瓜分,戰士們依舊沒有屬於「阿拉伯」的國家意識,有的只是各自的部族情結,一切景象紛爭擾攘,就像每一次的勝利結束,大家搶奪戰利品後豐收返家那樣,真正重要的技術資源的運用,或者戰後最急迫的醫療制度的整建與規劃,這些方方面面都無人在意,就算是所有人都對他敬畏三分的勞倫斯也無能為力 (畢竟他不懂政治,也不懂機器和技術),沒有英國工程師的幫助,群龍無首的阿拉伯人只會爭論不休,可是勞倫斯不想讓英國的勢力進入這片淨土,這是他想要送給為他帶來認同與寄託的阿拉伯人的禮物,最後卻成為一場空。
「你升上上校了。接受這榮譽吧,表現出一點熱忱來。身為上校,在船塢那邊,你會有棟小木屋。」
「這裡不需要戰士了,我們在討價還價,那是老頭子的工作。年輕人製造戰爭,戰爭的本質,就是年輕人的本質,未來的勇氣跟希望。老人則維持和平,和平的罪行是老人的罪行、不信任跟戒心,一定是這樣的。」
「大家都知道阿拉伯議會是因我之名而得到權力。」
「他們沒有權力,那是錯覺。」
「錯覺有時很有力,特別是當它們採取這樣的模式——全世界都很喜歡被阿拉伯軍隊解放大馬士革的照片。」
「我得提醒你,那次行動是由一位英國軍官所領導的。」
「對,勞倫斯,像是一把刀的兩面利刃。我們都很高興除掉他了,對吧? 」
「我還以為我是個狠心人。」
「你只是一個將軍,而我該當個國王的。」
勞倫斯付出的一切努力盡付東流,最終他只得到了虛幻的上校頭銜,還被下令撤離這片對他有著絕大意義的土地。這裡成就了他這個人,他的抱負、理想、他對自我的同感、他的偉大和渺小、驚世之才與遺憾落寞,他最燦爛最重要的人生都貢獻給了沙漠、居住在沙漠之上的人們、和這裡的戰場、這裡的戰士。最後一幕是某個小兵開著吉普車載他離開,「回家去吧。」簡短的幾個字卻富含說不出口的千言萬語,他的心遺留在這個地方,落在那些萍水相逢的阿拉伯人身上;離開這裡,再也沒有人知道他真正的故事、真正的心之所向,人們敬他是一位偉大的上校,謀劃多場不可思議的勝仗,可是沒有人觸得到他真正的內心,這是多麼寂寞的一件事。
|演員與攝影|
我很驚訝,飾演勞倫斯的演員原來就是彼得·奧圖,我是在《特洛伊 : 木馬屠城》裡認識他的,現在感到更驚訝的是這部片竟然是2004年的電影! 猶記得2000年左右《魔戒》大熱,所有人都愛上精靈熱狗拉斯,連帶使得奧蘭多·布魯廣開戲路,我也因而觀看了《特洛伊》,但這部片大概就老國王演得最好吧,也聽說了他四次獲得金球獎,可是八次提名奧斯卡金像獎皆落空,於是獲得終身成就獎的事蹟,2013年他逝世時有再被媒體提醒過這件事,然而直到2017年我才看了他最偉大的電影! 真是不好意思。
因為他年輕與年老的模樣完全不同,我真的是認不出來,也就看過這兩部作品而已,對演員無容置喙,不過我覺得勞倫斯除了金髮碧眼、帥氣十足以外,真心演得好,無時無刻都能將鎂光燈掌握在主角身上,風采迷人、魅力萬千,雖然電影裡完全沒有女性演員的相關劇情,又是硬派的老戰爭片,卻依然精彩好看。一個人的所有面向,從明顯的表象到隱晦的深層都表現得很好;我不知道彼得·奧圖其他的電影角色是否在詮釋上會有相像的地方,可是勞倫斯實在太像了,明明是位戰爭英雄,在情感方面的描述也幾乎什麼都看不出來,彼得·奧圖就是能演出那一絲陰柔的印象,而其他的遊刃有餘、怒不可抑、累個半死等劇情需要的情緒,也都流暢自然、一氣呵成。
電影裡有諸多幽默而富智慧的對話,台詞撰寫實在一絕,例如 :
「你要穿過西奈半島? 帶著孩子們同行? 」
「為什麼不行? 摩西曾那麼做過。」
「摩西是個聖徒! 他受上帝的垂愛! 」
真是讓人噴飯! 我想每當聽到勞倫斯過於自大的言論,大家應該都對他感到傻眼吧 lol
攝影方面,經常表現沙漠一望無際的景色,著重於敘述勞倫斯帶領的諸多戰役是多麼艱巨的行動,他所做的某些決定更是拿生命做賭注的行為,但不論多麼困難,他都能夠一一完成,透過鏡頭加深了這些黃沙戰場的絕情與可怕,景色很美,不過最重要的當然還是劇情非常豐富,演員給角色帶來惟妙惟肖的真實感和靈活度,我想這個角色應該也會是讓我難忘的一個人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