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7日 星期二

: : 火線追緝令 Se7en : :


大衛·芬奇 1995《火線追緝令 Se7en》IMDB 8.6 / Rotten Tomatoes 80% / 豆瓣 8.7

大衛·芬奇是在我會認導演看電影就開始關注的導演之一,甚至比很多偉大的導演都要早。除了《鬥陣俱樂部》之外,《火線追緝令》便是我最愛的大衛·芬奇電影,看過許多遍,不過自從決定在網誌上寫觀影心得開始,還沒重看過這部,主要是其抑鬱的氛圍一直讓人提不起勁按下播放鍵,也一直覺得自己還沒做好準備......2012年表哥遇害過世,2014年我重看過一次,結果沒幾天就發生台北捷運隨機殺人事件,2016年我看了舞台劇《無差別日常》,這些經驗全都與這部電影連結在了一起,是以對我來說是相當沈重的一部作品。



|新進警探Mills vs. 老手警探Somerset|

這部片有著相當格式化的兩位典型主角——年輕氣盛的新進警探與即將退休的老手警探。從第一起命案發生開始,觀眾便不斷看到兩位警探的對比——Mills勝負欲強、急進氣躁、隱隱地有著懲奸除惡的使命感在推動著他;Somerset沈穩老練、注重細節、受不了世態炎涼而打算遠離城市。除了個人特質以外,兩人的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Mills有著一位美麗愛妻,養著好幾條狗,雖然來到一個陌生城市赴任,又被房仲欺瞞,住的公寓總是受地鐵經過而大力搖晃,但只要兩個人彼此相守,兩人的愛便能夠彌補這些不足;Somerset多年沒有親密關係,一個人在舒適的環境中獨居,卻受失眠所苦,孤獨一人便放大了城市的冷漠,讓人更加無法忍受。鏡頭調度間,經常意有所指地比對新進警探的躁進與老手警探觀察入微的破案關鍵,另一面就是Mills總是摟著妻子入睡,Somerset卻必須依賴節拍器的固定頻率才能入眠。

「你知道這不會有快樂的結局。如果我們抓到John Doe,結果他是惡魔,我是說如果他是撒旦,或許那會符合我們的期待,但他不是惡魔,他只是個凡人。但是你想成為英雄,你想當贏家,我得告訴你,人們不需要贏家,他們只想吃起司漢堡、玩樂透跟看電視。」
「你怎麼會變成這樣? 」
「我可以跟你說原因有很多。我想我沒辦法繼續待在容許跟接受冷漠的地方,一副那麼做是種美德的模樣。」
「你也一樣,不比他們好到哪裡去。」
「我沒說我不一樣或是比他們好,我其實跟他們一樣。冷漠是種解決方式,迷失在毒品世界裡,比應付人生容易多了;偷走你想要的東西,比賺錢買下它容易;打孩子也比養孩子要容易得多。愛得付出代價,需要非常多的心血跟努力。」
「我們在談論精神有問題的人,我們在談論的是瘋子。」
「不,不是那樣的,我們在討論的是這裡的日常生活。」


這段對話我覺得超級重要。John Doe,就如同他選擇了這個名字、選擇把指紋割除、選擇做一個無名氏、把自己的存在消除一般,他代表了一般社會大眾,只不過是社會群像裡的其中一個人,就像鄭捷,就像那些犯下隨機殺人事件的兇手,他們跟我們一樣生長在同一個城市、看著同樣的電視台、過著差不了多少的生活。Mills認為兇手必定是一個瘋子,從表象直觀地認為精神有問題的人不能和一般大眾相提並論;Somerset卻看見了更深層的東西,是這個冷漠而喪失社會正向作用的城市造成這些問題的產生,差別不過是從個人與家庭 (如吸毒、家庭暴力),擴大到危害社會上的他人 (如搶劫、強暴、殺人)。

事實上日常生活無時無刻充斥著暴力,單一的社會價值觀,造成底層人民無論如何努力也無法向上攀升,被標上「失敗」的標籤,或甚至是那些外表風光的人,也必須面對各自身處於世的壓力,每個人都是痛苦的,有些人選擇用成癮物品麻痺自己,有些人選擇向外發洩他的不滿。在Somerset眼中,或大或小的罪其實沒有差別,原因都是這個社會生病了,沒有人打算從根處著手,如果社會不從頭更新,那麼抓這一兩個罪犯去處罰,對於犯罪的遏止根本沒有幫助,他發現自己力不從心,於是打算乾脆眼不見為淨,遁入隱世,自己也做一個自掃前門雪的人。

「在大都市裡少管閒事是生存之道。在防性侵課裡他們教女人的第一件事是不要叫救命,而是一定要大喊『失火了』。沒有人會回應你的求救,一喊失火,大家就會跑出來。」

台灣一直有著一群人堅持朝廢死的路途邁進,但是社會聲浪相當反對。我印象很深的是,當初表哥過世時,我也非常不能諒解加害人的所作所為,與媽媽一起說了一些「惡人就要有惡報」之類的言詞,小阿姨身為表哥的母親卻不這麼做,她選擇寬恕與原諒,她說那讓她的心變得寬大,讓她更能感受到表哥作為一名拯救她的天使來到她身邊的那些珍貴時日,我當初雖然無法理解,卻很敬佩小阿姨。後來多起隨機殺人事件,有些律師和團隊一直堅持要打無期徒刑的戰爭,就連受害人小燈泡的母親選擇站出來這麼做的同時,他們卻都成為第一線的標靶,被萬眾所攻擊。小阿姨曾對我說「憤怒的人都是因為自身不幸福。」我覺得這是真的,日常生活有太多讓人惱怒而無力的地方,可是我們被教導要去調適情緒,於是大部分的人選擇隱忍,那卻變成一種未爆彈般隨時可能爆發的如影隨形的情緒問題,隨著社群網路的發展,躲在假名背後發表攻擊性言論成為某種宣洩之道,「反正大家都這麼做」,鄉民們都沒有發現自己的言論是多麽地嚇人,只差沒有真正拿起刀子手刃了 (《親切的金子》? )



|訓道者John Doe|

「要大家傾聽,光是拍他們的肩膀還不夠,你必須拿榔頭打他們才行。」

John是一個受過良好教育、富有而無需工作、打扮整齊的男人,這樣的人在外觀上與一般人別無二致,他犯下這起連環殺人案,目的在透過七宗罪對世人訓道。他宣稱自己受上帝的意旨所主宰,他寫下大量的觀察記錄與犯案手法的想像,他學識豐富,有條不紊且富有耐心,他的每一起作案現場都是精心佈置的訓道場景,「暴食」者被逼迫過量進食而死;「貪婪」者是一名讓殺人犯與強暴犯逍遙法外而極度富有的辯護律師,他被迫割下自己的肉,實現《威尼斯商人》中描述的場景,接著警探從律師家中上下顛倒的畫後面找出下一位受害者;「怠惰」是一名患有精神病而犯案纍纍的嫌疑人,受害律師便是他的辯護人,他整整一年沒有進食與移動,靠著抗生素和毒品維繫生命,如同枯骨一般卻還死不了;「淫慾」是一名男子受脅迫,穿上利刃裝飾的性虐褲裝導致與他發生關係的妓女死亡;「傲慢」則是一名臉部遭毀容的年輕模特兒,一手黏著安眠藥,一手黏著電話,她選擇了死亡而非向外求助。

「在這個混亂的世界裡,你真的能說他們是無辜的人,可以問心無愧嗎? 我們在每個街角看到原罪,在每戶人家都能看到,但我們容忍它的存在,因為它成為了常態,因為它不重要,我們不分日夜都在容忍它,但一切即將改變。我是在樹立典範,我做的事將會被解密、被研究、被追隨,直到永遠。別叫我可憐那些人,在我眼中他們就像是在所多瑪與蛾摩拉死去的數千人一樣。」

John精心設計了這些作案現場,但事實上,卻沒有一個案件是John真正導致那些受害者的死亡。連環殺人案至此已經過了一個禮拜,也到了Somerset離職的時刻,最後兩起犯案尚不明朗,John卻主動投案,這讓兩位警探都非常懷疑,最終我們來到案件的最後、也是最為黑暗的場景。在這裡我想先讚嘆一下場景設計與攝影的精妙之處,每個場景都有個主色調,與主題相互扣合,設計上很巧妙,另一方面,一直處在懸疑之中,抑鬱的城市搭配著永遠也下不完的大雨,卻在最後最殘酷的場景中讓陽光普照,似乎在呼應著John在第一個案件所留下的訊息 :「路途漫長而艱苦,脫離地獄奔向光明。」時間點上也抓得相當好,映襯上帝用七天創造世界,John也用七天創造他的偉大計畫,並在第七天的七點七分讓一切畫下句點,真不愧是位有原則的高智商罪犯。

「嫉妒」者就是John自己,他安排一個高溫炎熱的沙漠與高壓電區作為最終場景,一輛貨車送來一件包裹,裡面是John唯一犯下的殺人命案。他在與警方周旋的過程中發現警探Mills有情緒控管方面的問題,而他也嫉妒對方正常且幸福的生活,選擇這位警探作為「憤怒」的代表人物,John通過殺害Mills美麗的妻子以製造自己的罪惡,而Mills也因為他的挑撥殺死犯人而成就自己的罪惡,至此,這起訓道篇章有了一個完美的結束。Somerset算是料對了這個結果,一個熱血新人根本不適合負責一個極其複雜的連環殺人案,當他被案件主謀盯上,就如同待宰的羊羔,他沒有細膩的心思去與犯人對峙,非常悲慘地,他失去人生的光明也葬送自己的前程,真的是最淒慘的入職經歷。

---

「海明威曾經寫下『世界是個美好的地方。值得我們去奮鬥。』我只同意第二句。」

電影裡有一條小支線,是Mills的妻子Tracy無法忍受這個黑暗城市帶給她的無盡憂愁,而她在這裡又沒有認識的人可以傾訴,於是與Somerset做了一番談話。對Mills來說,過去當警察的經驗,讓他非常想要手刃壞人,這是一個讓他夢想實現的工作,Tracy明白,所以更加開不了口自己懷孕的這件事。對她來說,這不是一個適合養育孩子的環境,但是丈夫才剛剛到職一個星期,他還有遠大的抱負要去施展;Somerset了解Tracy的憂慮,他也曾經因為對環境的不信任而放棄一個新生命的誕生,雖然他相信自己做了正確的決定,可是卻也因為無盡的孤獨而後悔著自己的選擇。最可惜的就是一週的期限實在太短,沒有給Tracy機會去想清楚未來的規劃,如果她沒有遇害,或許會選擇與丈夫度過艱難的轉換期,便移去適合生育小孩的地方生活,如果命運待她夠好,他們夫妻倆的幸福不該終結於此。

本來毫無牽掛的Somerset在離職後就打算遠走他鄉,獨自隱居,沒想到卻在離開前一週與他人結下羈絆;對於「你要去哪裡?」這個問題,也從一開始的「遠離這裡」,轉變成「就在附近」,算是一個相互呼應的結構,搭配海明威的文字,間接講述了他本身對於世界還殘存的想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