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0月25日 星期日

: : 致命ID Identity : :


詹姆斯·曼高德 2003《致命ID Identity》IMDB 7.3 / Rotten Tomatoes 62% / 豆瓣 8.6

這部片在小時候就看過了,但不記得劇情,最近一直看犯罪或心理相關題材電影,於是決定再看一次,感覺上負有盛名 (但我還未看過) 的《24個比利》若要拍成電影,會和這部片類似,看完後有種「......」的感覺,我想是我看太多精神病患犯罪片導致的後遺症,而且這部片以前就有許多經典了,但就敘事手法來說還是有所精進,也摻進了不同的觀點,不一樣的說故事手法是有趣的,另外,還看了豆瓣上的影評分析,覺得相當有道理,那個「......」的念頭真害慘了我,果然類似的題材看久了會痲痹啊,痲痹到腦袋都轉不動了,剛剛去看愛情片大哭一場,覺得好多了,才能回來寫心得。

---

「當我走上樓梯,我看到一個不在那兒的人,今天他又不在那裡,我希望他會永遠消失。」

故事有兩條主線,一條是隔天一早就要被處決的罪犯,他的律師及心理醫生把握時間為他開罪,另外一條則是在同樣的大雷雨夜晚,一個司機載著女明星,不小心撞著正在處理爆胎的一家人中的媽媽,他們到附近的Motel尋求幫助,但因為大雨,沒有訊號無法對外聯繫,四周也都大淹水,一群人被困在原地,淹水和大雨漸漸聚集了所有的出場人物,共11人 : 曾是警察而現在當起司機的艾德華、他所載的過氣女明星、媽媽被撞著的一家三口、妓女、仇視妓女的旅館老闆、一對新婚夫妻、警察和他所押送的犯人。

這個夜晚相當離奇,很不安穩,過沒多久,出現了第一名犧牲者——過氣女明星 (No.10),女明星死去的同時,他們發現犯人逃跑了,一群人氣憤又懼怕,新婚夫妻率先吵了起來,他們跑回自己的房裡,原來女方假冒懷孕,要套牢那個跟別的女生約會又有點暴力傾向的男子,但沒想到就在女方把自己鎖在廁所時,男方竟被殺害了! (No.9),人心惶惶之時,鏡頭轉到犯人,他正在逃跑,已經遠離原先的旅館,可是當他走進一間餐廳,竟然走回了那間旅館! 這怎麼可能? 就在此時,艾德華看見他,將他抓了起來,犯人被五花大綁,艾德華回到男子遇害的現場蒐證,他在那裡和妓女說起當警察的經歷 :

「有一天我接到報案,有人想跳樓自殺,一個墨西哥裔女生,她得了愛滋病還懷了身孕,她真的是走投無路,我請她讓我把她抱下來,她問我她有什麼好活的? 活著有什麼意義? 我們受過訓練要說一些特定的話,像是你要為親人著想之類的,但是我卻猶豫了一秒,她看出來了,在那短短的一秒,我想不出活著有什麼意義,於是她展開雙臂,奮力一跳,我開始會頭痛,後來經常失去意識,所以我就請長期病假。」

他們走出來後,看見應該在看守犯人的旅館老闆躡手躡腳不知在幹些什麼,沒想到就這麼一轉眼,犯人也遇害了 (No.8),他們抓到旅館老闆偷了女明星的錢包,老闆情急之下打算逃跑,結果竟開車撞死了一家三口的繼父爸爸 (No.7),被綁起來後,他說出一切真相,原來他只不過是個小混混,某天來到這間旅館,發現原本的老闆死於心臟病發,但一直有客人上門,他索性將屍體藏在冷凍庫,就這麼當起了假冒的旅館老闆。

剩餘的人再次聚集在房中,小男孩進母親休息的房間看她,過沒多久,他們發現媽媽也死了 (No.6),然而,竟在床下翻到了6號鑰匙,這實在太詭異了,就連意外死亡的爸爸身上也有7號鑰匙,他們開始懷疑有一股外力或某種陰謀正在他們看不見的地方運作,艾德華於是要新婚女子帶著遺孤小孩逃跑,但兩人一跑向車子,車子就爆炸了......(No.5),剩下幾人跑去車邊卻看不到屍體,原先陳屍地點也都一乾二淨,整個故事趨向神秘事件發展,他們開始探討所有人的關係,沒想到,發現大家都在同一天生日,而且姓氏正好是美國州名,就在此時,艾德華腦中響起片頭的詩句,他來到了麥肯·瑞佛的審問場所。

「麥肯·瑞佛,他的一生很坎坷,他四年前殘暴地奪走六條人命,所以被捕入獄,艾德華,聽我說,當一個小孩遭受重大打擊,他的心靈會嚴重受創,造成人格的分裂,這就是麥肯·瑞佛的遭遇,他有一般人所謂的多重人格症。

你們是麥肯小時候分裂的人格,每個人的姓氏都是美國州名,每個人都同一天生日,你也經常失去意識,你根本不存在,我知道你很難接受,但是你在鏡子中看到的臉,也就是你,麥肯正在接受藥物治療,他的多重人格被迫互相面對,我知道一定會有暴力行為,但是他的多重人格也會減少,今晚你見到的人格,其中有一個在四年前殺人,他跟你一樣控制麥肯的身體,然後犯下殘暴的謀殺案,十九個小時後,麥肯將為這些行為被處決,除非我能說服法官兇手已經消失。你不能轉換人格,艾德華,我要你幫我完成這件事,你不能讓兇手活下去。」


劇情再次反轉! 原來那個發生不可思議事件的旅館,一切都只在麥肯的腦中進行,這也解釋了為什麼他們無法對外聯繫、為什麼犯人逃跑卻跑回了原地,還有屍體的人間蒸發,原來這便是人格的消失,人格消失竟連一點痕跡都不會留下,令人不勝唏噓。艾德華回到內心世界,這時揭發了那名押送犯人的警察,原來也是個犯人,他殺了真正的警察,扮成假警察,算下來,可以當作麥肯所有的人格正好對應到美國13州,共有13人,視死如歸的艾德華,在假警察殺了假旅館老闆後,與他正面對決,兩人同歸於盡,麥肯在所有人面前演出這場人格生殺大戰,被判定延緩處決,而在他的內心,妓女回到家鄉種柳橙。

最後一幕,麥肯正搭著前往精神病院的專車,妓女在橙樹下挖掘,竟挖到了1號鑰匙!! 小男孩Timithy現身 o口o 劇終反轉!! 他竟是凌駕於這所有人格的霸權者,也是最邪惡的人格!! 他喊著「妓女不該有第二次機會! 」殺害了妓女,推測也殺害了現實中他的醫生和律師。



在某篇影評中,分析了各個人格所隱藏的意義,這些線索在片中有瑣碎的提到過,還有,越不重要的人格會越早被消滅,在故事尚未進行前,真警察跟真旅館老闆已遭殺害,這可以當成是藥物治療最早收到的成效,也就是三兩個人格率先碰面,並且取而代之,就像真警察被假警察所取代,真旅館老闆也被取代一樣,他們甚至擁有同樣的名字! 另外,在分析人格意義之前,可以先觀察麥肯的遭遇,他擁有一個虐待並遺棄他的妓女媽媽,雖未提到父親,但應該也不是什麼不錯的人,對照人格相互關係,推測如下 :

No.10 過氣女明星 - 她有錢且對下層社會嗤之以鼻,可能經常賄賂,代表了腐敗的上層社會。
No.9&5 新婚夫妻 - 或許代表了麥肯心中初婚的父母,兩人的相遇根本是一場錯誤。
N0.8 犯人 - 社會上的犯罪份子,他們影響了麥肯,讓他心中也長出邪惡的人格。
N0.7&6 小男孩的父母 - 可能是麥肯最嚮往的父母親代表,兩人慈祥和藹,而且有責任感,也許是比較懦弱的人,但他們絕不會對孩子動粗,是不會選擇暴力的那種人。

最後的幾人,便是麥肯心中較為重要的人物 :

No.4 假旅館老闆 - 他或許代表了麥肯的親生父親,比較明顯的暗示是他非常仇視妓女,而妓女想當然便是指麥肯的母親,而且這兩人的故鄉來自同樣的地方,他死前也打算要救妓女。若他便是父親的投影,可以歸納出他的個性投機取巧,是生活在社會邊緣的小混混,他或許不會殺人,不做大惡之事,但他接受賄賂,對於偷別人的東西感到順理成章。
No.3 假警察 - 假警察本身便是犯人,是暴力且邪惡的性格,看他不眨眼便將真警察殺掉,或許可以推測麥肯之前犯下的罪行都是這個人格的成果,另外看他取代警察還有一種意涵,便是披著警察外衣的人,並不是麥肯所信任的人,甚至可以說他認為警察其實都是壞人。
No.2 真警察艾德華 - 艾德華雖是真正的警察,但他卻難以承受這個職業帶給他的壓力,艾德華是麥肯心中最良善的代表,他路見不平會挺身而出、有責任感、強勢但是非常正義,可是這個正直的人格,對人生的意義和正義 (警察這個職業) 提出質疑,這也存在麥肯心中。
No.1 妓女 - 妓女是她的職業,而她的心中想要逃離這個身份,回到故鄉活出另一個人生,她或許不是邪惡的人格,但對麥肯來說,妓女就等於虐待並遺棄他的罪惡的母親,所以最後麥肯的本我——小男孩,在殺死妓女前,才會說出「妓女不該有第二次機會!」這句話。

No.0 小男孩 - 小男孩完全是隱藏版的原罪,他代表了麥肯產生多重人格的開端,影射他的童年——孩提時代遭受強烈衝擊,又沒有溫暖的愛來癒合他內心的傷口,導致他分裂出不同的人格。小男孩表面上與一般孩童無異,但麥肯多年來積累的邪惡其實都隱藏在他的本我之中,也可由小男孩憤恨的反應來推測,麥肯從未真正原諒他的父母,這種不斷滋養的惡是很可怕的,說真的,就算麥肯沒有產生人格分裂,我想他潛藏的犯罪意念肯定也會不時出來作怪,因為他雖然擁有善良因子,但他沒有感受過愛,他對於常人之間和平相處的想像可能是扭曲的,就連他本身的良善人格都是想像的,那些人格也都不夠堅定,根本敵不過他的邪惡人格。

總結來說,讓所有人格聚集在同一個空間相互廝殺,這是個很有趣的題材,不過表現方式有點老套,也過於賣弄血腥跟驚悚元素,可是劇情的懸疑塑造跟反轉很有趣! 從一開始懷疑犯人,再懷疑假旅館老闆,接著懷疑是不是有某種邪惡的外力,來到最後的最後,小男孩的惡獲得主控權,麥肯或許再難恢復善意了,這種種劇情反轉鋪陳得挺不錯,《隔離島》和《記憶拼圖》也是瘋狂反轉,《致命ID》雖沒有上述兩部片那麼厲害,不過看這種讓人猜不到劇情下一步的片,是最過癮的了,看一部全都在意料之內的作品,不是很無趣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