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26日 星期六

: : 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 : :


摩頓·帝敦 2014《模仿遊戲 The Imitation Game》IMDB 8.1 / Rotten Tomatoes 90% / 豆瓣 8.5

「有時候,正是那些人們認為的無用之人,成就了無人所成之事。」

這部片當年我有進戲院觀看,但似乎覺得劇情偏平淡,時間跳來跳去,沒有激起太大的情緒。這次跟爸媽一起重看,卻覺得頗多感觸,雖然劇情非常直白,不太有弦外之音,可是圖靈悲劇的一生倒是一覽無遺,讓人感覺充滿遺憾。

---

|戰爭|

「人們都以為我們是在和德軍作戰,錯了。我們在和時間作戰。英國人幾乎被餓死了,美國每週會運送十萬噸物資,而每週德軍會將我們極需的物資炸入海底,午夜鐘聲一響,一天的工作又是白費,時間的滴答聲縈繞在噩夢中。」


一切的緣起都是因為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德軍不斷向外擴張,同盟軍為了破解他們的軍事密碼,請來一群學者來對付恩尼格瑪機,就像幾年前看過的《風聲》和《聽風者》一樣,他們從事著極其機密的軍情工作,只不過這部電影聚焦在如何破解密碼這一部分,但歷史背景是很相似的。

破解恩尼格瑪機為何會如此困難呢? 電影中說它有一兆五千億種可能的設定,每天準時更換,每日早上六點截獲無線電信號,接著有十八個小時可以破譯,但以人力何以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做到? 如果十個人,每分鐘各檢驗一種設定,每天二十四小時,每週七天,試完每種組合需要兩千萬年。這是不可能的事,這也是為何剛開始大家都那麼抗拒圖靈的機器,到最後卻只能指望它一樣,因為毫無建樹地消耗時間,每天重複著沒有回報的工作,他們了解人類是打不贏機器的,只有機器才能打贏機器,只要設定明確,克里斯多夫就能迅速運作並計算出答案,這是他們最後的希望,而他們也真的成功了。

「我們每天在鮮血中不停地計算,我們每天決定著別人的生死,我們每天幫助盟軍取得勝利卻無人知曉。史達林格勒戰役、突出部戰役、諾曼地登陸,所有勝利都有我們在背後提供的情報。當人們談論到這場史詩般的戰爭時,文明社會、自由與暴力、民主與納粹、數以萬計的軍隊、灑滿鮮血的戰場、無數船隻沉入海底、在天上投下炸彈的飛機,如烏雲般遮住太陽......對我們而言這場戰爭不是如此。對我們而言,這只是幾個填字遊戲愛好者,住在英格蘭南部一個小村莊的一段時光而已。」

我覺得很悲哀的地方是,面對戰爭就好像面對工業革命以後、資本主義社會下的公司運作,我們面對的世界太過遼闊,遼闊到不得不意識到自己只是一個大型工廠中的一顆小螺絲釘。就算他們為這場戰爭付出了貢獻,他們的使命卻什麼也不是,也不存在所謂的成就。他們的使命是為了贏得戰爭,但除此之外他們卻拯救不了數以萬計的老百姓的生命,因為若盟軍能夠阻擋德軍所有的攻擊,他們必定會發現恩尼格瑪機已被破解,兩年的努力付之東流,結果他們必須痛下決心去選擇支援哪場戰役;他們不是神,卻被迫這麼做,這會是多麼痛苦? 而戰爭結束,也不可能宣告自身成就,為應付日後可預期的戰爭,他們的貢獻被完全抹殺。什麼都沒有,什麼都不是,戰爭到底為了什麼? 親友愛人死去、人民受苦、國家受難,最終卻什麼回報都沒有,難道愛國情操真能支撐一切苦痛嗎?

「你知道嗎,今天早上我在火車上,穿過一個沒有你,它將不會存在的城市;我從一個人手裡買了張票,倘若不是你,他可能已經死了;我在科學研究領域認真工作,這是因為你而存在的領域。如果你覺得自己很平凡,我向你保證絕非如此。因為你的不平凡,世界才變得更加美好。」

這個想法讓我感到很不真實,我想每個人參與戰爭的想法一定都不一樣,就像每個人對工作的想法一定也不會一樣;照這個說法來看,我們工作,也是想到這之後有多少人將會獲益、生活過得更加美好,但人們工作泰半是為了生活吧,雖然我不否認看到人們快樂會感到滿足,但也算是為了自己、為了使命感、為了某種成就,這當然不是絕對的,只是若這世上的人真的都會以這種樂觀的態度看待世界,那這世界應該是充滿和平、幸福、美好的吧,這種世界太過理想,這只能說來安慰自己。就算是圖靈,參與那個工作或多或少也是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透過政府的資金,克里斯多夫才有被建造的可能,就像電影的獨白一樣,他們距離戰場太過遙遠,戰爭變成一種模糊的意象,是成是敗都不具有實感,最真實的只有克里斯多夫。



|艾倫·圖靈|

「你知道人們為什麼喜歡用暴力嗎? 因為那感覺很好,人類覺得使用暴力令人很滿足。但是除去這些滿足感,暴力行為就變得很空洞。」

從小就顯得與眾不同的艾倫,經過一個被霸凌的青春期,在那之中只有克里斯多夫是他的朋友,他帥氣又開朗,帶領艾倫認識密碼學,交換著只有兩人知道的秘密,成為他特別的存在。

「這和說話有什麼不同? 當人們相互交談的時候,他們總是表裡不一、另有寓意,而你卻要猜測他們真正的用意,但是我永遠都猜不出來。」

克里斯多夫跟他說密碼不是秘密,所有人都可以看見資訊,但是沒有竅門就看不懂。平時為說話的模式所苦的艾倫,非常贊同這一觀點,這也是他為何如此著迷於解謎的原因,因為只要抓到關鍵,就可以完全了解謎題的涵義,也許他一輩子都讀不懂人們的言外之意,但或許這對他來說就像一場遊戲,所以當大家討論要去吃什麼飯時,他看來一點都不困擾,倒是同伴們覺得被他耍的團團轉。他的思考模式跟常人不同,直線型的搜索方式跟電腦很像。

「機器能像人一樣思考嗎? 大部分人說不行。機器當然不能像人一樣思考。一台機器跟一個人是不一樣的,因為他們的思考方式不同。但某些東西跟你的思維方式不同,就意味著它們不能思考嗎? 我們允許人類的思想有千差萬別,不同的口味、不同的偏好,到底意義何在? 如果我們可以承認人與人之間的思維差異,是因為我們大腦運行方式不同,那麼為什麼我們要否認用銅、電線和鐵,建造出來的大腦呢? 」

真實的圖靈先生成就十分可觀,他是英國的電腦科學家、數學家、邏輯學家、破密學學家,和理論生物學家,不但被視為電腦科學與人工智慧之父,還是一位世界級的長跑運動員。他的一生極其短暫,才活了41歲,卻是相當璀璨,他那不加思索投入到研究的性格,讓他每年累積豐厚的材料,是個非常厲害的人,而他那劃時代的「圖靈測試」提案,直到現在都是拿來測驗人工智慧的標準程序,貢獻不計其數。

電影除了刻畫他對電腦的追求,也描繪了他的感情世界,除了他一生的摯愛和初戀克里斯多夫,透過政府的計劃而相識的瓊恩也短暫走入了他的生命。

「我其實早就起疑了,但是我們跟其他人不同,我們用自己的方式愛著對方。我們可以按自己的生活方式在一起,你不會是很完美的丈夫,我也沒想成為一個完美的妻子。我不會整天等你,等你下班回到家中。我要工作,你也要工作,我們彼此相互陪伴、互訴傾腸。這比大多數婚姻都要好得多,因為我關心你,你也關心我。我們對彼此而言,比其他人更瞭解對方。」

瓊恩是個新世代女性,在戰爭中,男人上場打仗,女人得以外出工作養家。瓊恩不但做得得心應手,也很了解待人處事之道,她明白身為女性,她沒有籌碼跟男人作對,所以她討人歡心,也努力工作,用知識與能力讓別人對她刮目相看,艾倫與她最為要好。但再怎麼厲害,身為女性的她終究要步入家庭,當她不得不為年紀和未來考慮的時候,艾倫提出一個十分有建設性的提案,讓兩個互相了解、互相扶持、相處愉快的男女結婚,雖然看來完美,艾倫卻無法隱瞞自己身為同性戀的事實,如此他們也不會幸福。

我想最讓人無法接受的,便是在當時,同性戀竟然是一種犯罪這個事實吧。就像精神疾患的污名化、女人曾沒有投票權、奴隸制度等諸多讓人不敢置信的過去一樣,人類的歷史實在有太多的錯誤與迫害,直到現在我們都在與偏見相抗爭,爭取平權,可是固執己見、不接受他人意見的人實在是太多了,總覺得好像沒有到頭的時候,抗爭與革命,始終是一件太過熱情的事,要能成功,似乎要堅持很長一段時間。艾倫也一樣,直到死後半個世紀,2013年才特赦罪名,表揚他的無上成就。那麼多在歷史留名的人,他們的一生留下輝煌的痕跡,生前卻處境艱困,令人感懷。

---

我覺得BC有把角色單純的一面和痛苦糾結的一面表現出來,直來直往的個性稍微有點像福爾摩斯,但艾倫身上背負著不被大眾所理解的悲傷,最後一幕他充滿感情地說克里斯多夫是多麼聰明、哭著央求不要與它分別、又無力做他最喜歡的字謎的模樣,我覺得他發揮得很好,非常揪心。

當年我看完後不帶很強烈的評價,或許是看到圖靈先生的親友出面反駁電影裡的形象,說他本人是光亮又活潑的,為了戲劇效果而揣測他人的樣貌,我也不認為這是個好主意,甚至於日後我們提到艾倫·圖靈這個人,都將浮現BC的樣子,一個失去真實面貌的人,我感到非常可惜,此外也想到刻畫歷史人物的作品多如繁星,我們永遠也碰不到真相與核心,除了仰賴這些編導的誠實與否,也只能自己爬梳資料,歷史是贏家的,想來不勝唏噓。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