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 : 分裂 Split : :


奈·沙馬蘭 2017《分裂 Split》IMDB 7.5 / Rotten Tomatoes 75% / 豆瓣 7.4

之前一看到預告,我就抱著滿心期待,把這部片列為必看電影之一,有趣的是,在預告出現之前,才傳著漫天消息說李奧納多將接演《24個比利》,接著突然就殺出了這部片,還標榜是奈·沙馬蘭的獨創劇本,讓人莞爾。

---

電影進入主題的節奏非常快速,首先透過壽星與父親的談話,交代了女主角在校不受歡迎,不過父親為顧全大局要載三個女孩回家,沒想到就在這時他竟被襲擊,女孩們被載去幽禁。詹姆斯·麥艾維在這裡的演繹非常生動,面對壽星說他上錯車的問題,他完全懶得解釋,戴上口罩就噴灑麻醉,原本他沒有要噴女主角,但一聽到她開車門的聲音,轉過頭來,就看見詹姆斯整張臉垮下來瞪著她,再次戴上口罩,畫面轉黑,過程流暢不拖泥帶水,重點是他那張嚴峻的臉實在是讓人印象深刻,透過剪接,這個開頭相當緊湊。

面對這個莫名的狀況,女孩們就跟觀眾一樣毫無頭緒,三個女孩的選擇都不一樣——壽星十分衝動,狀況都還不明都慫恿另外兩人跟她一起拼命對抗;她的好友則是牆頭草類型;而女主角,從電影中不斷跳接她小時候的片段來看,她從小就跟家人一起出外打獵,她的叔叔是個變態,父親因病逝世後,她就被叔叔領養,她一定過得不好,才會經常逃學。女主角基本上跟另外兩個女孩是生活在全然不同世界的人,經歷雖悲慘卻也更加豐富,面對這棘手的狀況,她一直努力控制自己要冷靜,必須了解更多,才能找到對應方法,但另外兩人太過害怕,不聽勸告就衝動行事,最後被分別關在環境差的儲藏室中。



|23個人格|

女孩們被關後不久就見到了不尋常的事——她們看見女人扮相的身影,於是大呼求救,沒想到那卻是綁架犯本人,他不只穿著不同,就連體態、表情也完全不一樣,像個真正的女人;接著夜半時分,綁架犯著帽T,用大舌頭腔調說話,舉止像是孩子,稱自己叫海維,今年九歲。女主角很快掌握了狀況並展開行動,可惜她敵不過綁架犯轉換人格的速度,只要最有力量的丹尼斯出現,根本比不過他的力氣。

在準備獻祭工作的行程中,只要「邪軍」(包含丹尼斯、女性人格、男孩海維) 一失去「光」(控制身體的主導權),其他人格便會瘋狂寄信給他們的心理醫生,然而丹尼斯總是巧妙地扮演原本擁有最多權力的藝術家貝瑞,不肯透露實情給醫生知道;即便如此,醫生也能看出他們的不同,她真的如自己所說,把病患當成家人,她不但在乎這個人,也在乎他身上所有的人格,是個很棒的醫生。蔡就說,真正的心理師其實很難做到像她這樣長時間如此地關懷與肯定個案,每個人都會有無法承受過重負擔的時候,這位心理師是最理想的樣板。

於是透過丹尼斯與醫生的談話、透過女主角凱西對他的試探,我們漸漸能夠拼湊出這位DID患者究竟懷著什麼樣的念頭、打著什麼樣的主意——人格們基本上分成兩派,「邪軍」相信有「野獸」的存在,他力大無窮、能夠飛簷走壁,他們相信這個擁有絕對力量的人物能夠帶領大家走向更美好的世界,為迎接他須準備祭品;大部份的其他人格都是反對他們的那一派,每個人格都有其特別之處,共享了凱文的身體。



|丹尼斯|

丹尼斯在電影中是出現最久的人格,但其實此前「邪軍」都被設下權限,轉捩點是某日凱文被女孩子無預警地性騷擾,雖然她們可能是在玩大冒險,只是開玩笑,這行為卻為凱文帶來小時候被母親暴力對待的恐怖記憶,即便真正的凱文好幾年沒有意識,人格們在遭遇危機時,依然會下意識地啟動保護他的機制,於是最強大的丹尼斯出現了。

醫生非常肯定丹尼斯的存在,她知道丹尼斯是為了保護凱文而出現的人格,若沒有他的堅韌與強壯,凱文根本撐不過小時候被母親虐待的日子,而他強迫症的習慣也是為了應付凱文母親歇斯底里的情緒,他隨時都保持著整潔與理性。醫生的肯定讓丹尼斯動容,那一段很動人,但卻不能改變什麼,因為石頭早就開始滾動,那個醫生根本不相信的存在,竟然會真的存在,「野獸」的現身,也改變了很多事。



|海維|

海維是電影中另一個出現最久的人格,根據我的淺薄知識,人格都是因應某種情境出現的,海維的特徵是他童心未泯、愛玩、需要愛與陪伴,這應該是用以補償凱文失落童年的人格,所以他們說,只要海維想要出來,大家都會讓位給他。



|第24個人格——野獸|

我覺得這是一個新穎的設定——只要強烈地相信,人格是可以被創造出來的。但我不曉得這是真實世界本來就有過的案例,還是導演編造的劇情? 甚至不確定是不是「野獸」其實一直都存在,只是尚未強壯到可以甦醒的程度,直到最後為了守護凱文的強烈念頭餵養壯大了他,他才終於得見世面? 如果是後面那一種可能,「野獸」對應來說,就是完全互補了凱文的軟弱無力,但在現實中這又是一個根本不可能會有的存在,所以一開始「邪軍」只能強烈地相信,而其他人格則以負面的態度待之,不讓他有機會成長茁壯。

可怕的是,最終野獸真的養成並現身了,他的強壯是無可比擬的,連近距離開槍都穿不透,而且結局竟然是他躲了十五年毫無蹤跡,實在扯到像是神話了。這部分對應到的應當是醫生所提出的理論——當DID患者身上的部分人格,抽離其他人格的個性、習慣,並作為一個擁有獨出才能的個體存在時,他是不是反而能夠超出一般人的能力和極限,傲視一切,成為接近超人的存在?

整部片除了直接提出論點,並以幾乎不可能會有的生理結構來論證之外,導演更不斷地以表現一般人愚昧的方式來佐證他的論調——醫生的鄰居不相信她的意見,覺得精神病患就是病人而已,然而她真實的模樣不過是個膚淺的老婦人,又有什麼資格議論其他人?「邪軍」非常仇視從未吃過苦、又活得隨隨便便的人,認為這種人對於社會是可有可無的存在,「邪軍」主張必須透過製造創傷來淨化社會,最後才能迎接完美的世界。電影透過這些片段來歌頌精神病患的獨特魅力,以及貶損一般人不知疾苦的態度,還有人們過著規律的生活而不用腦思考的普遍現象。

---

這部電影可算是好看,但我卻覺得不足之處比比皆是。劇情實在太貪心了,沒能好好規劃一個完整的故事,標榜著23個人格,出現的卻寥寥可數,寥寥可數也就算了,連一個完整的論述都說不清楚,含糊其辭地以恐怖主義來征服觀眾,卻說不出為什麼「邪軍」要這麼做? 他們的目的是什麼? 如此傷害人類就能開展美好世界嗎? 雖能理解為何要崇尚被傷害過的人,經歷過傷痛,性情與待人處事都會被焠鍊得更加成熟,然而這就是全部了嗎? 所有在底層掙扎過的人都是偉大的,都會是好人嗎? 他的理論非常薄弱,行為也欠缺脈絡,更重要的是,源頭是什麼? 什麼原因促成了此事? 就算所為毫無法度,如果脈絡完整,倒還能說得通,現在卻是什麼都解釋不了,在我看來,他只是在對那些無憂無慮的人發洩憤怒,把他的痛苦加諸在他人之上罷了。

我覺得編劇把凱文描寫得太過扁平,一個小時候受虐的小孩,這就是他所有的故事了嗎? 這部分我認為《隔離島》就做得很漂亮,用非常多蒙太奇剪接鏡頭,以影像來敘事,一個人會長成今天這副模樣,背後有千千萬萬個因素,編劇卻用最刻板印象的模式套用至凱文身上,真的非常偷懶,23個人格只是噱頭,實際上完全沒有深入剖析這個人。

另外,女主角的戲份過多,說的卻很少。她是個從小被叔叔領養,受到虐待的小孩,連結到她學過打獵的過去,就數最後她射傷野獸的部分,她展現出在逆境中判斷情勢與行動的能力,這也是變相的讚許那些受過創傷的人,擁有超過他人力量的情節,可是就算如此,我認為關於女主角的過往是這部電影的冗贅,若是畫龍點睛將會更為出色,並把多餘的時間拿來好好敘述凱文的過去、「邪軍」的故事,與其他人格的對話,這部片若能更著重於這些劇情,一定會是讓我讚不絕口的佳作,實在可惜。

最後,必須讚賞詹姆斯·麥艾維的演技,若不是他演得如此讓人屏氣凝神,這部片會更為遜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