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級久沒有寫心得,其實這期間也看了許多電影和劇集,但總是忙於工作、畫畫,像當初一樣很想把什麼寫下來的那種衝動也越來越淡了,所以難得才寫一篇。近幾年,台灣製作的電影和劇集品質都不斷飆升,這次看《返校》簡直是火花四射,電影美術相當厲害,氛圍把控和剪接都很到位,恐怖感也超強,比較可惜的可能是劇本完全忠實於遊戲,但導演又很想談關於自由與人權的議題,導致部分劇情稍嫌薄弱,不過除此之外真的是一部值得深挖的作品。
|威權時代|
「檢舉匪諜,人人有責。顛覆國家,唯一死刑。」
故事背景設定在1962年的戒嚴時期,電影利用「學校」這個社會上殘留最多黨國符號、最多威權痕跡的處所作為主要場景,不論是教官站在校門前,學生們低著頭魚貫進入校園,或是在升旗典禮時,憲兵進入校園抓人、毆打,教官還大喊著「繼續升旗」的鏡頭,整部電影的威權形象太過強大,校園瀰漫著一股不安感、人人自危,充滿壓迫的氛圍。
「事情到底為什麼會變成這個樣子? 不就只是看幾本書而已嗎? 」
在令人難以喘息的氣氛中,只有互相友愛的場景能夠讓人偷得片刻的放鬆——張老師和殷老師帶領的讀書會,在校舍倉庫帶著參與的同學們念被禁的書籍或是玩布袋戲;在張老師輔導女主角的劇情中,他也同樣給予她一個舒適的環境,就像溫柔的避風港;他的初衷很簡單,他想要創造一個賦予學生們自由的環境,讓他們不必擔心任何事情,想做什麼就做什麼。雖然在現代人看來這根本沒有什麼好追求的,但在那個時代卻是個太過美好的理想,稍有不慎就會引發難以想像的後果。
「事情都過去了,就當一切沒發生過,不好嗎? 」
前幾天讀到,在白色恐怖時代,社會上到處是告密者,政府實行了一種強制徵收財產的制度,只要告密成功,就能分得被告者財產的30%,案件承辦人員可得其財產的35%,其餘財產上繳國庫,這種制度馬上淪為打擊政敵的工具,或者奪取他人財產的方式,這種鼓勵告密的文化,讓整個社會撕裂不已,除了自己以外沒有人能夠信任,因為,白色恐怖就是依靠著人類的彼此怨恨而茁壯的,政府只要身在幕後不可一世,讓人民戒慎恐懼,即達到自己擴張權力與實際利益的目的,而在明處的人民卻是各種冤冤相報何時了,就算你一生都做對的事情,就算你從不得罪人,就算你根本不知道共產制度是什麼,莫名其妙的審判都有可能突然降臨,如果你打死也不招,刑求過程死了人國家也不怕,讓你隨便入監個十幾二十年也無所謂,也許直到過去了一輩子,人都死了也等不到遲來的轉型正義,這就是台灣的現況。
這個國家,根本不承認自己的過錯,當年用以「剿共」的口號都只是擴權的藉口,如今甚至還親共賣台,只要有利可圖,誰還在乎國家安危、人民死活。所以,事情當然不能當作沒發生過,因為這些事情都還是現在進行式,有很多冤枉的人死不瞑目、一輩子就這麼被糟塌、或是家庭破碎,有很多既得利益者還在爭取更多的利益、吞食他人的財產,他們的後代不用費吹灰之力即可享受原來屬於別人的幸福,光是想到這些就讓人怒不可抑,更何況是真實世界裡發生的事件,人類的惡,完全超乎了我們的想像。
有許多著名的白色恐怖受難者事件猶在檯面上,時不時都會讀到,就不重述了,其實我也是到近幾年才比較了解到底什麼是白色恐怖、二二八事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有許多受過日本教育的高知識份子,在國民政府接管台灣後認為他們難以控制,而對其作出肅清的舉動,當社會上的異議份子全部清乾淨了,政府執政或者集權也就容易許多,剩下來的人變成噤聲的、或者無知的一群人,也許他們曾經也受過迫害,也許是他們的親朋好友遭難,也許是他們的父母身亡,剩下來的人害怕去談論,若當整個社會都忘記了這件事,它也將不再對政府造成威脅,這正是掌權者採取消極態度的主因。
父親說起自己的爸媽,我的阿公阿嬤,家裡曾經是小地主,阿嬤的哥哥是日本軍官的隨行翻譯,一朝變色,一輩子就完全被改變了,曾經事業有成、家庭安康,到了國民政府執政時期卻必須狼狽躲避、害怕被抓,曾經做記者的阿公也被逼得找不著工作,爸爸認為政府正是利用這些手段來讓有產階級變賣土地,取得他們的資產。在那種變動的年代,你的人生完全沒有保障,就算曾經有著多麽風光的過去,也無法安身立命一輩子,光是想像就覺得好苦澀,就像是現在隨時都有可能消失的台灣主權,有著新疆和香港的前車之鑑,如果沒有所謂的人身安全,那麼我現在畫的畫、我的創作、我所在乎的一切,都只是終將消逝的、無法掌握的、虛無縹緲的東西,隨時都會被時代所吞噬。我現在才終於瞭解,當初在柏林參觀猶太人博物館中留下來的那些詩詞繪畫,都是有可能能夠有所成就的人被剝奪了大放光彩的權利,而除了那些被看見的物品,一定有更多更多就這麼被掩埋的人物,他們死得毫無價值,那些在中國掌權下死去的亡魂也全部都是。
|師生戀的悲劇|
女主角方芮欣的父親是名軍官,母親在家是父親的出氣筒,家庭失和帶給方芮欣很大的痛苦,她的避風港便是對她真誠以待又溫柔敦厚的張老師。某一日父親被憲兵隊抓走,原來是母親告密他收賄,方芮欣覺得自己的世界瀕臨崩塌,想也不想就躲進溫暖的避風港,渴望一絲希望。然而,張老師私下成立的讀書會,讓他必須對不止一個人負責;在某一次張殷兩位老師私下的談話中,不慎被方芮欣聽到並誤會了二人的關係,透過母親的舉報,在她心中種下了黑暗的選擇——學校裡的白教官是方父親的好友,他虛情假意地表示有什麼事就來找他,希望能從學生手上掌握學校發生的大小事件;方芮欣一方面想讓張老師只屬於她,又希望白教官可以幫助父親,便將引誘學弟所得到的讀書會證據交與白教官,打著可以讓殷老師被退職的如意算盤,沒想到卻導致整個讀書會的成員盡數被槍決。
「不是故意的 」,可是無辜的生命真的就這麼被犧牲了,歷史上又有多少個「不是故意的 」、「沒想到後果會這麼嚴重」的告密者們,在受不了內心的折磨下選擇以死面對呢? 方芮欣本來也沒有想要讓殷老師被處死,更何況是她的愛人、其他與自己沒有什麼不同的學生呢?
|被留下來的人|
眼看香港的衝突越演越烈,越來越多抗爭者除了在現場被暴打受傷,還會在看不見的地方被虐待受刑,甚至到了每天被自殺死去的人數不斷飆升......在這個安全沒有保障、政府就是合法加害者的世道中,「被留下來的人」真的活得心安、過得下去嗎?《返校》中唯一生還的學弟魏仲廷,以「我什麼都招」的方式存活了下來,張老師要他活著,只要活著就有希望,就有等到自由降臨的那一天的可能。魏仲廷活了下來,但我們不知道他到底招了什麼,又是怎麼活過此生的,被留下來的人體驗到的苦楚可能比我們想像得都要深、都要濃,死了反倒一了百了,活在這世上,才是地獄的過程。
看著香港的現在進行式,我在想如果我們也被迫經歷同樣的事情,我會毅然走上街頭、玉石俱焚,還是閉上眼睛,權當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慢慢等待陽光到來呢? 這個時代已經與戒嚴時期大有不同了,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就算是最底層的人也可以看各式各樣的書、接觸各式各樣的思想與知識,民智已開的環境,要讓人們再回到嚴加管制的時期,怎麼想都是不可能的。香港正在面對的也是同樣的情況,人民為了自己將被剝奪的自由與權利上街發聲,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了,身為人的尊嚴與自我實現的理想都是無從比較的,那麼我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逃走或是面對,到時候還容得我們做選擇嗎?
---
電影為了忠於遊戲原著,我覺得很多方面都是點到即止,譬如沒有深刻挖掘或描寫角色的心理狀態,而是搭配恐怖片的氛圍拼湊片段的畫面讓觀者自由組合想像,要說真的很恐怖的部分,大概也就前三分之一,關於愛情、自由、懺悔的描述也都偏向隱晦,所有的元素拼接起來可以產出一個還不錯的、具有立意的電影,不過要說非常深刻的話,或許還不到位。我自己覺得最牽強的是女學生與張老師的愛戀並不平等,也許是因為電影由女主角的視角出發,所以難以得知張老師的感情狀態與他內心的拉扯,但最後的信件中寫上「致自由」,給人的感覺倒像是「自由,今生無緣,來世再會。」請問這真的是給愛人的信嗎~~~~想說得太多,太貪心的話反而有點失去力道。
不過導演的立意還是很好的,就以他的話作為結尾吧——「《返校》最終要傳遞的精神就是,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一切,是怎麼來的。因為這一切並不是真的這麼唾手可得,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自由與生活,其實是經過非常長久的痛苦與掙扎,以及很多人的犧牲所換來的,這絕對是不能忘記的事情。」
看著香港的現在進行式,我在想如果我們也被迫經歷同樣的事情,我會毅然走上街頭、玉石俱焚,還是閉上眼睛,權當一切都是過眼雲煙,慢慢等待陽光到來呢? 這個時代已經與戒嚴時期大有不同了,人人生而平等自由,就算是最底層的人也可以看各式各樣的書、接觸各式各樣的思想與知識,民智已開的環境,要讓人們再回到嚴加管制的時期,怎麼想都是不可能的。香港正在面對的也是同樣的情況,人民為了自己將被剝奪的自由與權利上街發聲,如果這些東西都沒有了,身為人的尊嚴與自我實現的理想都是無從比較的,那麼我也不可能獨善其身。逃走或是面對,到時候還容得我們做選擇嗎?
---
電影為了忠於遊戲原著,我覺得很多方面都是點到即止,譬如沒有深刻挖掘或描寫角色的心理狀態,而是搭配恐怖片的氛圍拼湊片段的畫面讓觀者自由組合想像,要說真的很恐怖的部分,大概也就前三分之一,關於愛情、自由、懺悔的描述也都偏向隱晦,所有的元素拼接起來可以產出一個還不錯的、具有立意的電影,不過要說非常深刻的話,或許還不到位。我自己覺得最牽強的是女學生與張老師的愛戀並不平等,也許是因為電影由女主角的視角出發,所以難以得知張老師的感情狀態與他內心的拉扯,但最後的信件中寫上「致自由」,給人的感覺倒像是「自由,今生無緣,來世再會。」請問這真的是給愛人的信嗎~~~~想說得太多,太貪心的話反而有點失去力道。
不過導演的立意還是很好的,就以他的話作為結尾吧——「《返校》最終要傳遞的精神就是,不要忘記我們現在擁有的這一切,是怎麼來的。因為這一切並不是真的這麼唾手可得,我們現在所認知的自由與生活,其實是經過非常長久的痛苦與掙扎,以及很多人的犧牲所換來的,這絕對是不能忘記的事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