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15日 星期二

: : 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 : :

史蒂芬·史匹柏 1993《辛德勒的名單 Schindler’s List》IMDB 8.9 / Rotten Tomatoes 97% / 豆瓣 9.5

《辛德勒的名單》共獲七項奧斯卡金像獎,包括最佳電影獎、最佳導演獎、最佳配樂獎,除奧斯卡金像獎外,還獲得七個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三個金球獎,更是2007年美國電影學會AFI百年百大電影榜第八名,奧斯卡·辛德勒為AFI百年百大英雄榜第13名,阿蒙·歌德則是反派榜第15名。觀察了一下百大電影榜與榜單角色,上榜的幾乎都是影史上的重要電影,《辛德勒的名單》身為90年代的電影,在榜單上可說是相當年輕,但卻能佔據前十名之內,可見其重要性與影響力。



|奧斯卡·辛德勒|

「我一直覺得自己缺了一些東西,就算當時我知道是什麼也束手無策,因為有些東西不是你能創造的,這東西決定了所有世間的成敗......那就是戰爭。」

辛德勒是德國人、納粹黨員,也是一名投機的商人,過去他曾做過生意但都失敗收場,直到二戰開打,他相準了可以透過戰爭發大財,便隻身前往波蘭猶太人被集中的克拉科夫城。1939年,蘇聯聯合納粹入侵波蘭之前,克拉科夫原是極具影響力的波蘭猶太中心城市,居住此處的波蘭裔猶太人高達8萬人。1941年3月3日,納粹正式在此建立克拉科夫隔都,生活優渥的猶太人被迫成為階下囚,只有15000名勞工及其家屬得以留下,還被擠進原本只夠容納3000名居民的空間,一套公寓必須容納四個猶太家庭,沒那麼幸運的猶太人被迫流落街頭,其他猶太人則被流放到鄉村地區。

辛德勒透過各種拐騙手段,用不合理的交易獲得籌辦軍需工廠的資金,並用極其便宜的價格僱傭猶太勞役,再以金錢賄賂,確保買賣流向,靠著極低的成本大發戰爭財。期間,為辛德勒僱傭工人與處理帳簿的是一名猶太會計師——伊扎克·施特恩。當辛德勒以利益最大化作為主要目標時,施特恩便以拯救最多的猶太人為目標,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不斷增加猶太工人的數目,為大量如教師或知識分子等被視為不重要的猶太人偽造文件,透過証明他們是富有經驗的工程師及工廠工人後,將他們納入辛德勒的工廠中。其他還有小孩、老人、殘疾人士,間接地免去他們的死亡。

「這份名單代表著至善,這份名單就是生命。The list is an absolute good…The list is life.」

戰爭期間,在目睹納粹軍官的各種殘暴舉止後,辛德勒雖為自己的工廠成為猶太人庇護所一說感到不悅,但他也逐漸自省,改變了原先玩世不恭的態度,拯救更多猶太人的生命,最大的轉捩點就在他與情婦騎馬時,見到一個紅衣小女孩慌亂地走在就地處決的人群中,沒有父母的保護,她走過大半街區躲了起來,但最終還是逃不過死亡的命運。1942年,納粹德國針對歐洲猶太人系統化實施種族滅絕的計劃,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將其稱為「猶太人問題的最終解決方案」。1944年7月開始,德國在戰場上節節敗退,親衛隊著手關閉東邊的集中營,把存活的囚犯轉移到西邊的集中營,克拉科夫隔都也面臨瓦解,所有的猶太人都將被送至奧斯維辛集中營處決。原本辛德勒打算帶著遠超過本來期望的錢財離開這座城市,但最後他決定列出一份1200個名額的名單,並買下名單上所有人的生命,對於普拉佐集中營裡的人來說,自己的名字在不在這份名單上便意味著生死之別。

「因為你的善行,生命才得以傳承下去。」

在辛德勒經營工廠的七個月裡,沒有生產過一顆能打的合格炮彈,還得從其他工廠購買炮彈,為了讓工人們得以存活,他花費了大量的錢財賄賂軍官及供養工人。到了1945年5月,二戰結束,德意志投降時,辛德勒也耗盡了所有積蓄。


「我是納粹黨的成員,我是彈藥製造商,我是奴隸勞工的商人。我是......罪犯,過了午夜,你們將自由,而我將被追捕。」

電影裡最動人的一幕就出現在這裡。當辛德勒與工人們道別時,工人用金牙鍛造了一枚金戒指送給他,上面刻著「拯救一個人的性命,就是拯救整個世界。Whoever saves one life, Saves the world entire.」,辛德勒深受震撼,同時感到莫大的羞愧,他覺得自己明明可以把金黨徽賣了、把車賣了、甚至儉省地生活,以賺取更多資金來救更多的人,但他卻浪費了那麼多錢財,最終他泣不成聲地趴在施特恩肩上,工人們紛紛上前抱住了他們的救命恩人。連恩·尼遜在這裡演得誠摯動人,一個為自己所為而後悔的人,一個身份矛盾的人,一個義人;生命是如此珍貴,當我們被迫要用金錢衡量時,多少價值才是合理的? 春風得意之時,盡享榮華富貴,但惻隱之心卻無法抵擋,倘若奧斯卡·辛德勒選擇帶著錢財遠走,他將一輩子受良心折磨,然而他雖已救下超過1000條人命,卻還是覺得不夠,曾經有八萬人的城市,他救下的畢竟只是九牛一毛,但時代所迫,他也已經做出自己的最大貢獻了。

原著作者曾交代過辛德勒這個角色的形象,不過是納粹眼中的小丑,若將納粹比作紐約人,那麼辛德勒不過是個鄉巴佬,他們不把這個人當一回事,辛德勒便充分利用這一點為善。連恩·尼遜透過這部電影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男主角提名,很可惜當年度由《費城故事》的湯姆·漢克贏得獎項,不然我覺得他把奧斯卡·辛德勒的風流倜儻、玩世不恭、面對權威的八面玲瓏,與轉變後的誠懇真摯都表現得恰到好處。另外還有一點,連恩·尼遜高人一等的身長,在這部片裡起到相當良好的作用,在千名工人的簇擁下,也能得見他一人鼎立,即使面對眾多身配武器的軍官,身著閃耀西裝的高大身材,也總令人敬畏三分。



|阿蒙·歌德|


「所謂的『權力』,就是我們可以決定生殺大權,卻又不那麼做。Power is when we have every justification to kill, and we don’t.」

阿蒙·歌德是被派到克拉科夫建設普拉佐集中營的中尉,他有著天使般精緻的面容,卻是個殺人不眨眼的魔鬼,他陰晴不定,嗜殺如兒戲,死在他槍下的就好像不是人,而是一具具標靶傀儡。見他如此縱情享樂,辛德勒只能用反詰語氣讓他體會到自己應該更大度地掌握生殺權力,雖然一時奏效,但只要不合意,便要扣下扳機的習慣依舊不改。阿蒙在德國戰敗後,最終被處以絞刑死亡。


「我只是希望向你伸出雙手,去觸碰你的寂寞。」

史蒂芬·史匹柏是這麼評價雷夫·范恩斯的:「我見到一個性感的魔鬼,他的表演非常微妙,你會從他眼中發現仁慈的瞬間,但隨即又變為陰冷。」這種矛盾的拉扯,全都表現在阿蒙與猶太女傭海倫的相處之中。阿蒙來到克拉科夫後,便為自己的宅邸挑選了一名相貌姣好的女傭,雖然他不缺女人、衣食無虞,又能透過隨時隨地殺人,來感受自己的權力與強大的存在,但海倫卻總是若有似無地勾引著他,他受她誘惑,又無法接受自己被低人一等的種族所吸引,只能自欺欺人說猶太人像魔鬼般會誘人犯罪,來為自己的感情開脫。我在想,阿蒙怎麼殺也不過癮,肯定是因為他雖然什麼也不缺,但沒有人愛他、敬他,人人都只怕他,沒有情感的慰藉,人不過是一具行屍走肉,就算他再有錢、再有權,他永遠也滿足不了自己的渴望。

我很小的時候就看過雷夫·范恩斯飾演的《英倫情人》,當時超級著迷於他深邃而魅惑的眼神,印象太深於是就此記住了這位演員,即使他後來接演沒有鼻子的佛地魔我也愛他T_T。雷夫·范恩斯為了阿蒙這個角色增重28磅,酒全部喝到肚子上去了,但臉與四肢依舊纖細,大概是還年輕的緣故,就算大肚子,整個人還是很有質感,再加上本片為黑白片,去掉顏色的干擾與高反差的光影表現,他勾人的雙眼顯得更有深度,有好幾幕他沈思般的面龐,都帥到快讓我陣亡了,黑白電影真的是此片最好的選擇。



|偉大的傳記電影|

作家赫伯特·斯坦豪斯 Herbert Steinhouse 曾於1948年採訪過辛德勒,他對辛德勒的事跡作出了這樣的評價:「辛德勒的卓越事跡只是源自於基本的禮儀和人性,只不過我們長大後就極少再真誠地相信這些禮儀和人性了。他是一個看到曙光而悔改的機會主義者,並從此背棄了周圍的虐待狂和卑鄙的罪犯。」在1983年的一個電視紀錄片中,節目引用辛德勒的話表示:「我覺得猶太民族正在遭到毀滅。我對此別無選擇,必須幫助他們。」

導演史蒂芬·史匹柏說他「被辛德勒矛盾的本性深深吸引。這是一個關於納粹人拯救猶太人的故事,到底是什麼力量能讓這樣一個人突然之間願意花光所有積蓄來救這些人的命呢? 」據資料所載,奧斯卡·辛德勒戰後一貧如洗,必須依靠受他恩惠的猶太人援助才得以生活。1963年,以色列授予辛德勒國際義人稱號,以表彰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挽救猶太人免遭大屠殺的功勳,1974年,辛德勒逝世,享壽67歲,他的遺體安葬在耶路撒冷錫安山,他是唯一一位得以葬在這裡的前納粹黨成員。電影最後一幕,每年都有辛德勒猶太人與其後裔前來弔唁他,將石頭放在墳墓上以示紀念。

這部電影對於身為猶太人的導演史蒂芬·史匹柏來說,是他生涯中最重要的作品,他曾表示自己對這部片感到驕傲與自豪,人生中若有一件如此偉大的作品留存,夫復何求。這部電影除了關注辛德勒這個人的各種面向,創造一個富含骨肉的角色以外,更是花費大量篇幅來描寫猶太人的遭遇,他們從原本穿著體面、懷有貴重行李的一般人,成為被打壓、奴役、玩弄取樂的底層階級,如果沒有這場戰爭,他們就只是你我身邊的鄰居,換句話說,若東亞將有戰爭開打,台灣人若成為他國奴役,猶太人的遭遇便可能是我們的未來。電影拍攝了許多猶太人的面孔,給我一種《萬王之王》中耶穌救贖眾人的感覺,正是因為寫實地記錄了那些令人髮指的惡行,這部電影在歷史上才會如此重要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