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沃金·提爾 2011《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Oslo, 31. august》IMDB 7.6 / Rotten Tomatoes 97% / 豆瓣 7.6
2021《世界上最爛的人 The Worst Person in the World》IMDB 7.9 / Rotten Tomatoes 96% / 豆瓣 7.9
去年跟在北歐生活過的彥岑一起看完《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後,他又狂推我們進電影院看同一個導演的奧斯陸三部曲終章——《世界上最爛的人》,然而這兩部電影我當下的觀感都不是很喜歡,洛就跟我辯論了超長一段時間 XD,歸根究底,還是因為我的人生一路走來都很順遂安逸,很幸運的,一直都沒有遇上會讓我死去活來的事情,雖然我認為這和我對自己的了解有高度相關,但也因此讓我難以同理這兩部電影主角的心境。
|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
先說說這部電影吧。劇情大綱是即將戒毒期滿的34歲青年,在夏末陽光普照的奧斯陸,試圖重回生活正軌,拜訪朋友、面試工作、參加派對、嘗試聯絡前女友,卻發現自己還是徒勞無功,明明還很年輕,卻彷彿生命各方面都已走到了盡頭。看這部片的時候,我一直感到很煩躁 (大概跟看《旺角卡門》一樣煩躁 XD ),我發現自己很難去同理明明有能力,卻不願意邁出步伐去嘗試、去追求新生活的人,這部片我竟然看不完耶,剩下最後一點我就跑去開會了,最後聽說主角自殺了,我才覺得一切都變得合理,因為那是我所不了解的領域,在不了解的心態與痛苦之下做出的選擇與決定,肯定也是我所難以理解的,這時候洛跟我分享了很多。
洛跟我說,他大學畢業以前對自己自信過頭,因為一路以來表現都很突出、很受人注目,理所當然就覺得自己很特別,但延畢、當兵、落後別人一兩年後,突然覺得自己完全跟不上他人的步伐,朋友們似乎過了一兩年就已小有成就,自己卻才剛站上起跑線,這個認識讓他變得相當畏縮,不再像以前一樣有自信,很多選擇好像都很投機 (在當時有正職工作的我看來是如此),而且找不到自己的定位與中心思想。這段對他來說算是失敗的經歷,讓他很能同理這部電影的主角,因為害怕於是難以向前;而他覺得我就像主角一出來就去找的那位朋友,一見面就自以為是地鼓勵主角:「就去試試看嘛! 你以前不是也表現得很好嗎? 」但對方卻一直用自貶的態度回話,久而久之我就不想再跟他說話了,曾經他吸引我的地方不見了,當時,我們兩人都以為我們的感情就要走到盡頭,還好洛靠著自己的際遇走了出來,我們才有了「然後」,而這位主角沒有走出來。
洛說我就像主角的那位朋友,站在高處傲視著別人,但我覺得我的心境一直都很謹小慎微。雖然回頭過來想想,自己從國中畫漫畫、高中參加吉他社、畢舞畢典、大學辦金歌趴、設計週,一直以來都很出風頭,可是我並非超級有自信的人,而是適度的自信與大量的自知之明,謹慎謙虛地盡情享受當下。我覺得最貼切能夠形容我自己的一段過去是:即便我從小吃飽穿暖,還學了各式各樣的才藝,也就是說,我在家庭的支持與自我表現上都不落人後,但我卻總是跟蔡說:很害怕自己以後會變成窮光蛋。我發現我的前進動力好像就是這個不知道從哪裡開始奠基的恐懼——我害怕自己長大會變得一無所有。因為想盡量避免這件事的發生,所以我一直都活得很謹慎、很謙虛,我知道自己跟最好的比起來差一大截,但也知道自己其實還可以,還有我能做且做得不錯的事情,《老子》曰:「知人者智也,自知者明也。」我想這就是我能夠自我維持的根本,我感謝自己所擁有的一切,也努力成為一個自己也認可的人。
|世界上最爛的人|
電影總共分為十二章以及序跟跋,講述將滿30歲的女主角茱莉摸索人生的一段時光。茱莉原是一名醫學生,經過一番頓悟,她決定學習心理學,最後又想改當攝影師。跟第一位男友外出時,她遇見比自己大15歲的知名漫畫家,展開一段銘心的忘年戀,後來在雙方差距讓她日漸難以負荷的情況下,茱莉選擇結束這段感情,與年紀相近的咖啡店員在一起。然而,咖啡店員的平庸並不能滿足茱莉,就在此時,她陷入懷孕的恐懼與得知漫畫家罹患癌症的噩耗之中。茱莉透過陪伴漫畫家走完人生的最後一段路,來理清自己的思緒,她決定與咖啡店員暫時分開,後來又在得知漫畫家狀態惡化、即將死去的那一天,茱莉發現自己流產了。電影的最後,茱莉成為一名電影劇照師,而她剛拍完照片的女演員竟然是咖啡店員的妻子,且兩人已育有一子,電影結束。
我看這部片時也感到很煩躁 XD,原因是我並不喜歡三心二意的人⋯⋯其實我明白,能夠很早就知道自己想往哪個方向走下去、很早就奠定道路的人,根本少之又少。每個人都是在人生當中不斷摸索嘗試,才能找到自己賴以維生的事業,還有適合自己的愛人。有些不幸運的人,可能終其一生都找不到自己能做的事,也找不到適合自己的伴侶,而我只是稍微幸運了一點,雖然沒有大紅大紫、大富大貴,但也能夠在自己的位置上過得舒心快樂,並且和一位相知相惜的伴侶走過十年。女主角對於人生的摸索我覺得沒有什麼好置喙的,我不喜歡的部分是,不能接受她中途為什麼要選擇咖啡店員。
茱莉是一個相當聰明的人,她的思想跟知識水準都大大超越了咖啡店員所能回饋給她的程度,而漫畫家是能夠與她交心的人。在我自己的經驗中,我的前任男友也是只能提供關懷,但不能提供新的觀點,讓兩個人在來回的討論中互相成長,變成更成熟也更緊密的那種關係。我當時其實也很愛惜前任,可是對於成長的渴望大於安全感,我知道自己非常追求心靈與思想的發展,而那是前任給不了的回應,所以我決定分手,事實證明我的選擇是完全正確的,和洛在一起,我成長為一個自己目前也很認同的狀態,很滿足也很感謝。洛說咖啡店員對於女主角是很重要的一個出口,我當然也知道。與一位在社會上享負盛名的漫畫家交往,對於初出茅廬的女主角來說,身份地位的差距是很難逃避的壓力,她在各種場合都像是漫畫家一個年輕貌美的戰利品,她一定也很渴望別人關注她自身,而非把她當成「XXX的女朋友」,那麼與她平行的咖啡店員就能滿足她的這個需求,是她人生道路上的一個轉折點,讓她能夠繼續向前,最終找到自己的定位。
我另一個不怎麼喜歡這部電影的原因是,「世界上最爛的人」這個片名很重,而且又是北歐片,我以為我會看到非常具有挑戰性的觀點,超脫東亞文化所能理解或接受的範疇,但是到頭來,這部以女性為主角的電影,核心探討的卻還是婚姻與生兒育女,而這對我而言根本是老調重彈。可能因為我早已想清楚自己這輩子不會生孩子,不是那種「不強求、有緣就生」的態度,而是我真的不能接受被別的生命綁架自己的人生,而且我也確信自己絕對不可能成為合格的母親,若要避免悲劇,那麼一開始就不生才是最好的選擇。另一方面,我跟洛在一起,兩人之間充滿默契還有對彼此的珍惜,如果沒有「必須是夫妻」的特殊需求,我們也覺得婚姻不是必要的選擇。因此,這部片探討的議題對我來說太過陳舊,跟我看到片名時的期待感落差太大,害我完全提不起勁。
當時在跟洛辯論的時候,我提到自己正好看完日劇《不能相愛的兩個人》,裡面的「無性戀者聚會」展示了多種伴侶與關係的可能:有些人無法接受性,但需要愛,他們便找能夠談戀愛的對象;有些人無法接受性,也不需要愛,但需要像家人般的陪伴,就如同劇中的男女主角,他們便找能夠成為家人的對象一起相處;有些人比起陪伴,更需要自己獨處的空間,他們便選擇自己獨居,並和他人組成「夥伴」關係彼此互相照應。這些與我不同的人或許從古至今一直存在,只是在舊有的觀念中,他們必須隱藏自己去適應社會才能在這世上生存下去,這部日劇反應了當代這個多元社會中,人們對新觀念新事物的接受程度越來越高,對不同於自身的族群也越來越友善,這個現象讓我感到開心,這部日劇探討的議題也讓我覺得學到了很多。以此做為對比,《世界上最爛的人》便顯得相形失色,其中一段硬要讓世界暫停的拍攝手法也讓我覺得有夠俗。
---
其實這部片並不差,只是我覺得一部電影要讓人喜歡,需要天時地利人和,既然碰巧此時我的生命經驗已經與這部電影的狀態不同了,過去的人生就是過去了,我也已經有所成長,那麼這部片沒有打動到我也是沒有辦法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