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旺·麥奎格 2016《美國心風暴 American Pastoral》IMDB 6.3 / Rotten Tomatoes 49% / 豆瓣 5.6
|炸彈客 Merry|
故事由主角弟弟的同學——一個名作家,作為第一人稱揭開序幕,開頭便告訴觀眾,主角雖為猶太裔,卻有著北歐人的帥氣樣貌,是學校的體育明星,戰後風光地退伍,更迎娶了曾為美國小姐的美麗妻子,婚後繼承父親的手套工廠,一家三口住在郊區的別墅,同時經營著農場,他們的女兒Merry便是生活在這樣一個完美的家庭和環境中。
Merry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身邊被大自然、牛群、以及才子佳人似的父母包圍著,他們小心翼翼地呵護,不讓她受到傷害,但Merry從小便有口吃的毛病,她的諮商師對她的父母說,或許這孩子是因為無法承受完美主義的原生家庭而備感壓力,她的口吃其實是一種無意識的防衛機制,有了這樣明顯的毛病,她也許便不會受追捧或被追殺,不會再有人拿她的完美父母來跟她做比較,而是會真正地看到她這一個人。在她根本尚未意識到問題癥結的時候她就已經在這樣保護自己了。生在一個被神所眷顧的家庭裡,該如何面對優秀的父母,符合期望,甚至是超越他們? 一個孩子所能感受和思考的事情,事實上遠比我們想像得要多更多;只不過或許詞彙量不足,或許大人們不重視,或許她說不出口,這個女孩在極度的壓抑下,找不到情緒的出口,最後她發現走上與父母完全不同的道路是唯一的解決方法。
Merry小時候看到自焚的新聞,她可憐那個人,並對世界感到疑問、對人類良知感到懷疑,
那似乎就是一切的起點,讓她之後的人生走上一條極端的絕路之中。
成為青少年後,Merry時常與大城市的左派份子混在一起,她痛恨戰爭、痛恨自己的國家、痛恨自己的父母、甚至痛恨生為人的自己;她還是口吃,但句句髒字,她異常叛逆,她看什麼都不順眼,任何維持現狀的美好都被她唾棄,任何享樂與表揚都被她所不齒;她母親說「You're not antiwar. You're anti everything! 」我認為她說得沒錯。作為一個被父母光環籠罩的女孩,她要如何對抗、如何找到自己人生的價值? 她渴望被當作一個人對待,而不是她父母的孩子。她高聲表達自己的意見,積極展現自己的憤怒。她透過貶損自己的父母——指責他們只活在自己的世界,而不關心社會上正在發生的事件、對這世界一點想法都沒有——透過這樣的方式來反覆確認自己的存在和存在的意義,就好像唯有她的思想才是正確的,她是高人一等的,而她那活在虛幻當中的父母應該要反省。似乎這樣她就能取得認證,證明自己是一代知識青年,證明自己所在乎和在做的事情都是有意義的。
對於Merry,我非常有感。從我進行畢業製作「他們」開始那幾年,避談政治、忽視其重要性的台灣社會,在忽然之間政治風靡全國,大家都被啟蒙,各式各樣的議題風起雲湧,革命成為很酷很潮的代名詞。那一段時間,真的是所有人都在談論這方面的事情,很難想像不過一兩年前自己還生活在夢裡,身邊的人還在說別碰政治,不了解不討論才是乾淨安全的,大家一聽到政治就避而遠之,結果人民的權力和權利都在轉瞬間被執政者剝奪而全然不知。我也在那樣的氛圍裡,說過和Merry一樣的話,一樣為了完全不認識的受迫者而放聲大哭,一樣仇視政府、仇視大人,覺得自己在做很了不起的事情,覺得父母一點都不懂,每天和他們辯論爭吵,唾棄以前懵懂無知的自己,唾棄所有漠不關心的人群。
她的父母忍受不了她這樣過度地狂熱,且當時社會氣氛並不好,怕她遭遇危險,父親便對她說,你可以在自家鄉鎮中實踐政治,只要有理想,在哪裡實踐不都有它的價值嗎? Merry引述馬克思的話「革命發生於城市」,然而隔天,鎮裡的郵局爆炸,Merry就此失蹤。就我看來,這群熱血的革命份子,他們沒有相當的論述得以站腳,他們真的是什麼都反,以一種暴力而極端的方式,打算炸光所有的現代文明,就像紅衛兵毀滅了千古中國一般。
|活在物慾假象中的母親 Dawn|
Merry小的時候,Dawn滿足於一家人在鄉村中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雖然為女兒的口吃擔憂,但過得十分幸福,一直到她成為叛逆少女,Dawn都還很正常,然而,就在Merry下落不明之後,Dawn便進了精神病院。昔日的美國小姐,怎麼能在此結束呢?
我對珍妮佛·康納莉這個演員不熟,不過發現她有演我一直想看的《噩夢輓歌》和《極光追殺令》。在這部片裡,她有好幾幕讓我快要起雞皮疙瘩的演出,諸如要女兒馬上回來的「now...」還有發瘋之後言不由衷地責怪她的丈夫,那些神情,是一種被蠱惑而堅毅的模樣,好像她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的人生被綁架了,過著自己根本不想要的生活。這部電影裡只有這個演員讓我感到驚豔,她的美豔也掩蓋不了她真實的演技。
因此,除了妹妹的立場,我也對她的母親同樣有感;她就好像我的母親,溫順美好,在她們的世界裡,似乎這世上悲慘骯髒的事情都會全部遠離,雖然知道這世界很黑暗,也知道有很多殘酷血腥的事正在發生,但她們最重視的只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只想要假象,我很不想這麼說,不過她們活得很無知。至少在Merry逃家前,她還有一個表面上完美的家庭,可是女兒離家後,她便無所適從、沒有了依靠,或許她的女兒如何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讓她活在自己給自己建造的美好謊言中就已足夠。Dawn病了,她不甘心曾經風光的歲月,最終流逝在精神病院裡。結果,她以最不牢靠的慾望清單來拋棄和掩蓋她那支離破碎的家庭問題。她最終成為我最害怕的那一類人物,追求著讓人稱羨的各種物質生活,卻只是在逃避,逃避她的人生應該要面對的嚴重問題,活得好像自己從來沒有一個叫做Merry的女兒。她自欺欺人般的虛假生活,只能讓她過得更加空虛,她成為別人不屑一顧的情婦,或許也失去了丈夫真摯的愛,到底營造一個不真實的生活有什麼好追求的?
這是她這一類人物的悲哀,他們心裡沒有構築足夠的思想,他們所能擁有和想像的就只有物慾。她就是國家最想養成的人物形貌,只要每個人都不受啓蒙,只活在國家餵養的社會鎮定劑之中,那麼這群人民便是最好治理的了,反正他們不在乎公民權利,也不在乎與之無關的社會事務。我很抱歉,可是無知真的是一種罪,就是他們使得這社會產生越來越多變形的獨裁者,國家用無孔不入的權力統治著人民,人民卻渾然不知,這很罪惡。
|完美的男人 Seymour "Swede" Levov|
是的,他根本就是個完美的角色,不只是外在,他的內心也是高潔聖明的。不只是在工廠日漸外移打壓成本的美國社會中,始終堅持國產的立場,並廣納黑人員工,他待人處事上也是真心誠意且賢明柔和的,他也並不因為家庭的碎裂而拋棄妻女,就算他的妻子紅杏出牆,就算他的女兒不再需要父母的關懷和愛,他始終不離不棄。
這是一個過於完美的角色,讓人疑惑的是,他的信仰從何而來? 他的誠懇與智慧從何而來? 能讓他多年忍受痛苦而不感到絕望的相信是從何而來? 這個角色在這絕望的汪洋之中扁平化,他應該有很多屬於他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如何養成這樣人格的過往,不過在這部電影裡看不到這些過去,只有他人仰慕一般地述說對他的憧憬,畢竟這部片本來就是以他人視角來看待的,他們為Swede的一生刻下「真正的好人」的註記,這部片所想陳述的重點也不在於他,而是如此完美的中產階級家庭,為何會走向毀滅?
《美國心玫瑰情》側重於扛起一家重責的父親角色的描寫,這部片則是對在其之下之妻女的描寫,互相比對起來,覺得十分有意思,最近又重看了《發條橘子》,主角也是身處優渥的環境。這麼多代人,這麼多問題,總是縈繞不清,於是得以看清,金錢和權力根本不是萬能的,買不來也得不到你生命的意義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那是要踏踏實實地活過才會知道的,資本主義社會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此,我們都應該真正活過才能對生命下出定論,不應該埋首於那些虛無的事物才對,但偏偏有很多人都把那些東西視為真實。
她的父母忍受不了她這樣過度地狂熱,且當時社會氣氛並不好,怕她遭遇危險,父親便對她說,你可以在自家鄉鎮中實踐政治,只要有理想,在哪裡實踐不都有它的價值嗎? Merry引述馬克思的話「革命發生於城市」,然而隔天,鎮裡的郵局爆炸,Merry就此失蹤。就我看來,這群熱血的革命份子,他們沒有相當的論述得以站腳,他們真的是什麼都反,以一種暴力而極端的方式,打算炸光所有的現代文明,就像紅衛兵毀滅了千古中國一般。
|活在物慾假象中的母親 Dawn|
Merry小的時候,Dawn滿足於一家人在鄉村中與世無爭的生活,他們有過一段快樂的時光,雖然為女兒的口吃擔憂,但過得十分幸福,一直到她成為叛逆少女,Dawn都還很正常,然而,就在Merry下落不明之後,Dawn便進了精神病院。昔日的美國小姐,怎麼能在此結束呢?
我對珍妮佛·康納莉這個演員不熟,不過發現她有演我一直想看的《噩夢輓歌》和《極光追殺令》。在這部片裡,她有好幾幕讓我快要起雞皮疙瘩的演出,諸如要女兒馬上回來的「now...」還有發瘋之後言不由衷地責怪她的丈夫,那些神情,是一種被蠱惑而堅毅的模樣,好像她發自內心地覺得自己的人生被綁架了,過著自己根本不想要的生活。這部電影裡只有這個演員讓我感到驚豔,她的美豔也掩蓋不了她真實的演技。
因此,除了妹妹的立場,我也對她的母親同樣有感;她就好像我的母親,溫順美好,在她們的世界裡,似乎這世上悲慘骯髒的事情都會全部遠離,雖然知道這世界很黑暗,也知道有很多殘酷血腥的事正在發生,但她們最重視的只有自己的生活,甚至只想要假象,我很不想這麼說,不過她們活得很無知。至少在Merry逃家前,她還有一個表面上完美的家庭,可是女兒離家後,她便無所適從、沒有了依靠,或許她的女兒如何根本不重要,只要能讓她活在自己給自己建造的美好謊言中就已足夠。Dawn病了,她不甘心曾經風光的歲月,最終流逝在精神病院裡。結果,她以最不牢靠的慾望清單來拋棄和掩蓋她那支離破碎的家庭問題。她最終成為我最害怕的那一類人物,追求著讓人稱羨的各種物質生活,卻只是在逃避,逃避她的人生應該要面對的嚴重問題,活得好像自己從來沒有一個叫做Merry的女兒。她自欺欺人般的虛假生活,只能讓她過得更加空虛,她成為別人不屑一顧的情婦,或許也失去了丈夫真摯的愛,到底營造一個不真實的生活有什麼好追求的?
這是她這一類人物的悲哀,他們心裡沒有構築足夠的思想,他們所能擁有和想像的就只有物慾。她就是國家最想養成的人物形貌,只要每個人都不受啓蒙,只活在國家餵養的社會鎮定劑之中,那麼這群人民便是最好治理的了,反正他們不在乎公民權利,也不在乎與之無關的社會事務。我很抱歉,可是無知真的是一種罪,就是他們使得這社會產生越來越多變形的獨裁者,國家用無孔不入的權力統治著人民,人民卻渾然不知,這很罪惡。
|完美的男人 Seymour "Swede" Levov|
是的,他根本就是個完美的角色,不只是外在,他的內心也是高潔聖明的。不只是在工廠日漸外移打壓成本的美國社會中,始終堅持國產的立場,並廣納黑人員工,他待人處事上也是真心誠意且賢明柔和的,他也並不因為家庭的碎裂而拋棄妻女,就算他的妻子紅杏出牆,就算他的女兒不再需要父母的關懷和愛,他始終不離不棄。
這是一個過於完美的角色,讓人疑惑的是,他的信仰從何而來? 他的誠懇與智慧從何而來? 能讓他多年忍受痛苦而不感到絕望的相信是從何而來? 這個角色在這絕望的汪洋之中扁平化,他應該有很多屬於他自己的故事,有很多如何養成這樣人格的過往,不過在這部電影裡看不到這些過去,只有他人仰慕一般地述說對他的憧憬,畢竟這部片本來就是以他人視角來看待的,他們為Swede的一生刻下「真正的好人」的註記,這部片所想陳述的重點也不在於他,而是如此完美的中產階級家庭,為何會走向毀滅?
《美國心玫瑰情》側重於扛起一家重責的父親角色的描寫,這部片則是對在其之下之妻女的描寫,互相比對起來,覺得十分有意思,最近又重看了《發條橘子》,主角也是身處優渥的環境。這麼多代人,這麼多問題,總是縈繞不清,於是得以看清,金錢和權力根本不是萬能的,買不來也得不到你生命的意義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那是要踏踏實實地活過才會知道的,資本主義社會最核心的問題就在於此,我們都應該真正活過才能對生命下出定論,不應該埋首於那些虛無的事物才對,但偏偏有很多人都把那些東西視為真實。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