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謀 1994《活著 To Live》IMDB 8.3 / Rotten Tomatoes 87% / 豆瓣 9.3
電影改編自余華的同名小說,由張藝謀執導,葛優、鞏俐主演。此片獲得1994年第47屆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及最佳男演員獎。故事背景從中華民國政府統治中國大陸末期的1940年代開始說起,經過中華人民共和國統治後的「土地改革運動」、1950年代末的「人民公社」與「大躍進運動」,到1970年代的「文化大革命」時期為止,主角歷經家國磨難、政治波動、父母兒女相繼離世等悲慘挫折,卻始終頑強地活著見證中國近代的歷史巨變,來展現一個渺小人物所帶有的強大意志。
我對於張藝謀不是非常理解,因此完全不知道他早期的作品水準竟如此之高,除了美術與攝影滿分的《大紅燈籠高高掛》以外,《活著》這部片的主題、劇本、演員、編排、畫面都是如此寫實又細膩,既好看又流暢到幾乎沒有「演」的感覺,而是在窺看大時代洪流下某個小人物真實的一生 ! 跟洛看了一次,又帶著爸媽看一次,看了兩次依然覺得意猶未盡,真是部好片啊 ! 連我爸這種看了那麼多片、口味超刁鑽的觀眾也大力盛讚呢。
|從紈絝子弟脫胎換骨成聽命黨國的貧民階級|
葛優飾演的褔貴在1940年代時是一位生性好賭但能唱得一口好戲的富家子弟,他仗著自己家產雄厚,不顧父母妻兒苦口婆心,一天到晚就只知道上賭館,最終被盯上了自家家產的皮影戲班主龍二給暗害,賠掉了一整座大宅院,懷孕的妻子家珍也帶著孩子離開了他,老父親氣死,老母親臥床不起。福貴代表的是晚清倒台後,國民政府初期忙著打仗、軍閥爭鬥,內政亂成一團之下,對時代及未來毫無願景及規劃,只知道享受老本過活的地主階級。他這樣一個角色,不給他一記社會的鐵拳是絕對不會醒的。在福貴熬過最艱難的日子以後,帶著孩子回娘家的妻子與家裡鬧翻,又帶著孩子回到了福貴身邊,養家活口的重任臨頭後才令他拉下臉去與龍二商量,最終借到了皮影戲偶,自組了皮影戲班開啟流浪打工的生活。
不料在40年代末期,褔貴的戲班某日在鄉間表演時被國民黨軍逮到,他和跟班春生被抓作俘虜充軍,好在遇到同鄉老全三人彼此照應。捱到了冬日,國軍丟下老弱病殘與所有裝備逃逸,共產黨解放軍隨後殺到,老全被狙擊手開槍打死,褔貴和春生舉手投降,轉為解放軍俘虜。二人靠著在軍中表演皮影戲,為軍隊鼓舞士氣,獲得「革命有功」的證明。1949年,共產黨奪得中國政權,春生隨解放軍南下,一圓駕駛汽車之夢。褔貴也回到家中,與失散多時的家珍重聚,然而長女鳳霞因病失聲,老母親也與世長辭,好在新政府為家珍安排了一份送水的工作,一家人賴以為生。
共產黨建國後隨即開始推行「土地改革運動」,奪了福貴宅院而成為「地主」的龍二因為拒絕交出房子,以「反革命破壞」之罪被判了死刑。褔貴暗自慶幸,若無當初,今日被槍斃的人可就是自己。土地改革剝奪了鄉紳階層的土地和一切財產,剝奪了100萬—500萬人的生命,徹底摧毀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也消滅了地主與精英階層,改變了中國的社會結構和傳統文化。從1953年開始,共產黨開始在中國大陸推行「土地集體所有制」,包括實施農產品統購統銷政策、農業合作化運動以及人民公社運動等,收回了農民對土地的所有權、使用權和經營權,至改革開放初期才再次調整。透過土地改革,共產黨賦予中國一個全新的下層結構,從此稅可以徵收,國家資源比較容易管理,國家行政的中間階層比較容易和被管理者溝通。這場人類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財產重分配和集體化,讓人民成為政治上的賤民,在之後發生的政治運動中,生命安全得不到任何保障。
「我們家現在是一頭小雞,雞長大後變成鵝,鵝長大後變成羊,羊長大後變成牛,牛以後就是共產主義了。」
50年代後期,共產黨發動「三面紅旗」運動,分別是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號召「全民大煉鋼」——全國各家獻出鋼鐵 (腳踏車、鍋碗瓢盆),日夜不停土法煉鋼,小至學生也得參與。福貴在現場唱戲鼓舞士氣,家珍送水,兩個孩子在旁幫忙,孩子累倒了卻還得去學校迎接新來的區長。沒想到天意弄人,區長開車撞倒了圍牆,在圍牆邊睡著的有慶被砸死,而這位區長正是福貴以前的跟班春生,春生無法原諒自己,最喜歡車的他從此再也不開車,家珍也從不給春生好臉色看。「大躍進運動」追求「超英趕美」,其結果是鋼、鐵合格率低下,大量資源遭到過度開發、嚴重破壞及浪費,生態環境惡化,大量勞動力被調去煉鋼以致農業生產不足,中國陷入貪污腐化、官員欺上瞞下等不良風氣,最終釀成1958—1962年的大饑荒,據各方保守估計有1500萬—5500萬人因此非正常死亡。
60年代後期,正值「文化大革命」政治熱潮,全民參與「破四舊、立四新」,鎮長勸說褔貴燒掉家中的皮影戲箱,褔貴也只得把陪伴自己生涯起跌的靈魂寄託燒之殆盡。此時的鳳霞已然亭亭玉立,在鎮長做媒下,鳳霞與一名瘸腿工人萬二喜相親,小倆口一見鍾情,在熱鬧的「天大地大不如黨的恩情大」歌聲襯托下,新人拜過毛主席像結為夫婦。這是中國對毛澤東個人崇拜到達最高峰的時期,不少人被打成「走資派」,連一向照著黨指示辦事的鎮長和區長春生也不例外。另一邊,即將臨盆的鳳霞卻遇上醫院中所有具經驗的醫生都被批鬥為「資產階級反動學術權威」,只剩下護理學院值班的紅衛兵學生接生的狀況,二喜雖從牛棚內帶出了一位婦產科教授,但他餓了太久吃饅頭太急而噎到,紅衛兵面對鳳霞產後大出血因缺乏經驗而無能為力,自此福貴的父母子女皆因時代悲劇而逝。
1966—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官方認為是因為「三面紅旗運動」的挫敗,毛澤東退居二線後,以「反蘇修、反美帝」為口號,以革命的名義批判以國家主席劉少奇、中央書記處負責人鄧小平為代表的「走資派」,嘗試重回黨核心。然而文革導致紅衛兵進行全方位的階級鬥爭,持續了兩年多的社會震盪和混亂無法制止,失學、無業,成為極待解決的社會問題,隨即開展了全國範圍大規模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活動,工人造反派開始領導文革,最終於1976年毛澤東逝世後,持續十年的文革結束。文革期間,官方鼓勵的批鬥、抄家及告密等行為,使中國傳統文化與道德淪亡、整體經濟受嚴重影響,亦有大量文物古蹟在「破四舊」中遭到破壞,大量知識份子受迫害身亡,各處均有大屠殺及大規模人吃人事件傳出,非正常死亡人數約為200萬—2000萬不等。文革受到鄧小平等人及其後中央領導層的全面否定,被後世負面評價為十年浩劫。
「雞長大後變成鵝,鵝長大後變成羊,羊長大後變成牛,牛以後⋯⋯饅頭就長大了,可以坐飛機、搭高鐵了。」
在電影裡,鳳霞逝世後,二喜跟岳父母的關係依然緊密,孫子饅頭會陪姥爺一起送水,祖孫三代會一起去給有慶、鳳霞上香,最終用一縷溫暖的日光場景結束這劇變的一生。據說書裡最後福貴的妻子、孫子也全數離世,只剩他與一頭黃牛為伴,比起這不勝唏噓的悲哀結局,電影算是結束得很溫暖。
|劇編得好,戲排得更好|
電影要在2到3個小時內演出跨度如此之長的人生,肯定是非常考驗編劇及排戲的,其實這部片把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批鬥等大場面,都用福貴或其他角色的表現柔和地帶了過去,如龍二判死時福貴尿褲子、春生被打為走資派尋死之前來對福貴懺悔、鎮長溫柔地祝鳳霞生子順利等。也大量運用皮影戲及戲曲去串場,婉轉地表現了福貴的不同階段,其中福貴唱戲唱得最開心的一段肯定是與妻子兒女同在的大煉鋼時期,有慶死後,他就再也不碰皮影戲偶,直到文革期間把這陪伴了他半生的同伴給燒毀。
另外,電影只用短短幾幕或幾個鏡頭就能完整交代劇中人物的個性,編劇真的很厲害 ! 例如有慶從小就是個機靈鬼,大煉鋼獻鐵時他把皮影戲偶拿出來那一幕,我爸馬上反應說「這是個小紅衛兵。」到後面在大食堂給他說不出話的姊姊出氣,我爸一看就覺得這個小孩將來肯定是反政府的那一種個性,跟低聲下氣的爸媽比較起來,他的個性太要強、又愛出頭,如果不是劇情把他寫死了,長大後肯定又會惹出另一種風波。春生的情節我覺得也安排得非常有見地,他從一個打工維生的小夥計,因為愛開車而跟著搞革命,努力半生獲得了一個小官職,卻又被原本支持的政府給打上叛徒的標籤,我就想問,面對這種反反覆覆、朝令夕改的政府,誰會願意相信、為其賣命? 不管你做沒做錯事,只要政府說你是地主、是走資派、是反動知識份子,生命安全一點保障都沒有,這麼可怕的政府還有被煽動的人民,還算什麼國家?
鳳霞生子那一段也拍得極好,一家人從一開始滿心期待著孩子出生,熱熱鬧鬧地結伴來到醫院,只看到一些年輕的小護士在醫院值班,就知道鳳霞大概絕對會出事。孩子生出來時,一整個醫院無人,弔帘隨風搖曳,看起來超級蕭瑟,那一幕也讓我印象深刻,與後面大出血亂得不行的場面相較,就是在表現暴風雨前的寧靜。
徐福貴的一生遭遇了種種苦難,然而他卻從來沒有過「我為何要活著?」這樣的質疑。或許「活著」這件事本身,就只是人天生最質樸原始的本能而已,但也是在遭遇種種磨難之際,最頑強的依靠。面對千種無奈、萬般艱辛,無論如何終將一死的命運,我們為何還要活著? 這個問題的回答並沒有那麼多高尚的道理,僅僅是我想「活著」罷了。整體來說,整部片不只把歷史詳實地記錄下來,文化性、藝術性皆備,演員演得也好,真的是部好作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